今天的文章我们先从一道选择题开始:

如果孩子非常想要一双鞋子,但这双鞋子比你平时给他买的鞋子贵很多,然而孩子非常想要。

你会怎么做呢?

A.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然要给孩子买,挣钱不就是给孩子花吗?

B.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挣钱非常辛苦,而且日常开销已经很大了,劝他买双便宜的。

C.孩子的想法一会儿一变,先用别的话糊弄过去,他不会在意的。

D.如果孩子想了比较久,又非常想要,还是要适当满足的,可以跟孩子收拾一下平时穿的鞋子,商量购买计划。

  • 选项分析:

选择A的父母,一看就不太计较孩子花钱,但有可能过分溺爱,过度“富养”;

选择B的父母,给孩子传递的是“太贵了”,我们买不起;

选择C的父母,没正面回应孩子的要求,但传递出一种负能量,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喜欢的东西,甚至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选择D的父母,看得到孩子内心的渴望,给予肯定,消费也比较理性,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适当满足孩子。

有句调侃的话:“孩子就是碎钞机”,养育孩子花钱的地方的确非常多,不可能孩子要的每一样东西,父母都能满足。

但当我们跟孩子说“太贵了”、“不值得”、“不能买”时,孩子听到的是什么呢?

孩子其实对钱很敏感

这一代孩子,比我们之前的任何一代都更早地接触到钱的概念。

虽然大人可能从来没有跟他们谈过钱,但他们从小通过超市购物、电视广告、买好吃的好玩的,早就了解了钱的价值。

《少年说》中有一期,一个男孩说自己连吃饭都压力好大,曾一度以为自己明天可能就吃不上饭了,连买一支新笔都要跟妈妈软磨硬泡很长时间。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全家过得最贫困潦倒的是自己。

妈妈每天去做美容,而爸爸穿的衣服都是一水的名牌。

男孩站在上面喊话,下面的观众都笑得不行。

面对儿子的吐槽,妈妈表示:“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能花在刀背上……就算你现在长大了也要勤俭节约。”

讲完之后,全场为这位妈妈鼓掌。

这个男孩向妈妈提出要求,以后每周涨点零花钱,妈妈听了说好,“但是要省着花”,还不忘补一句:“想花自己挣。”

最后,儿子表示很无奈,挥手说了一声:拜拜。

很多父母对孩子哭穷,并不是真的穷,而是担心。

担心不向孩子哭穷,孩子花钱就会大手大脚;

不懂得父母赚钱生活的不容易,不懂节俭;

担心孩子不努力进取,养成伸手要的习惯,还会跟同学攀比炫富。

教育孩子节俭不浪费、懂得感恩珍惜没错,但以哭穷的方式,凡事苛刻要求,显然让教育变了味。

微博上有个话题#父母哭穷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网友作出了回答:

吃5块钱的冰淇淋都是三思再三思,最后与一顿饭比较后,还是默默放弃;

买东西时,脑子里像装了大型计算器,衣服只买打折的基本款,就算再喜欢,也暗示自己不需要;

遇到喜欢的人不敢追,认为自己配不上,最后连妈妈也看不过去了:你为什么这么看低自己?!

父母或许不知道,在“太贵了”“穷”“买不起”“不懂事”这些话时,就像把病毒注射进了孩子的体内,日日重复,它们扎根繁殖,最后慢慢变异成:

“自卑”、“愧疚”、“我不配”、“我很差”、“我不值得”……

他们默默承受着父母刻意制造出来贫穷带来的内心匮乏,性格变得自卑敏感、胆小怕事,时时充满着羞耻感和不安全感。

或者自己身体里永远“记得”那个不被满足的需求,成年后冒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癖好,比如零食癖、收集癖、异装癖……

别因为太贵,

压抑了孩子真实的渴望

知名心理学者李雪说:三代出贵族。

不是说,三代的财富才够培养出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是否丰盛。

一位朋友,她的童年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妈妈总是保持着生活中的美感。

她经常挑来淡雅的桌布,把旧家具变得不一样,也会时时给自己和弟弟买回点美好的小玩意。

尽管生活艰辛,但妈妈从来没有抱怨过金钱来之不易,也从没跟孩子们传达过懂得珍惜这种沉重感教育。

孩子们一直感觉内心富足流动,后来凭借自己的能力,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且有精神追求。

我们在跟孩子说太贵的时候,孩子接收到的其实不是物质层面的贵,而是心灵上的匮乏。

而那些被“富养”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心灵上的轻盈富足。

  • @拽拽

小时候,家里是全村第一家买电视机的,一到晚上几乎全村的人都来我家看电视,院子里人们说说笑笑非常热闹,至今都觉得蛮自豪的。倒不是觉得自己家富有,是拥有之后的自信,觉得靠自己的能力,可以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 @lilian

小时候有一次过生日,妈妈带我出去玩说:“今天你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什么,妈妈都答应你。”那天,我吃了冰激凌、糖葫芦、棉花糖、大白兔奶糖,喝了汽水,我至今都觉得那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一天。

  • @渡渡鸟

从小到大家里都不是很富裕,但爸妈愿意带我去各地旅行,从偏远的地方,到大都市,我的眼界宽了,说实话也激发了我内心的欲望,我一生都愿意看到更高远的东西,不被当下的生活局限。我一直告诉自己:你值得站在高处,看更美的风景。

TED有一个关于“为什么穷人往往做出最差劲的决定”的演讲,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实验。

印度的甘蔗农民,每年60%的收入是来自甘蔗的收成。研究表明,甘蔗收割季后,农民的智商比收割后平均高了14分。

演讲中同样提到一个实验,加拿大多芬的一个小镇,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也就是吃饭穿衣,孩子教育问题是不用担忧的。

但是多年后,这个小镇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他们的人民变得富有、聪明、健康,学生成绩提高,住院率下降,连家暴事件也在下降。

数据证明,贫穷与身体所分泌的皮质醇水平密切相关,而皮质醇水平标志着压力大小。

由压力释放的皮质醇,会影响大脑的认知和决策。

也就是说,贫穷的人很难做出理智的决定。

我们再看这两个实验,人们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就有了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会从大人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所以,怕的不是穷,怕的是把孩子养穷。

经济上的穷不可怕,怕的是心也穷了,不再有追求,觉得自己不配,做不到,不值得。

当人的内心精神时时充满困顿挫折感,再难养出如贵族一样的精神气质。

孩子想要的真的那么贵吗?

孩子喜欢奥特曼,但每次只能买一个;

孩子想在游乐园多玩几个项目,但要催促着回家写作业;

去餐厅吃饭想喝一瓶可乐,都得看大人眼色……

舍得花大笔的钱给孩子报益智课程是大人想要的,而多买一个奥特曼、再坐一次过山车、偶尔喝瓶可乐,才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大人以为放开了满足孩子,孩子要求得会很多、很贵,事实上最能让孩子内心满足的,并不是花费多少,是来自于父母真实的爱。

这种爱不是“训练”某种能力,而在希望在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范围之内,尽量满足孩子的真实渴望。

如果你的确没有办法满足孩子,你也可以坦率地说:

“妈妈现在的能力,还不能满足你现在的要求,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我很担心XXX对你的身体不好,所以,不敢给你买。如果你特别想要,我们可以买一点尝尝。”

平静、不带攻击情绪地表达出你的态度,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爱,也能了解父母的担心,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问题,自己不配拥有。

相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自然绽放出更高贵的品质,更自信、更有能力去追求幸福。

- END -

作者: 教育(ID: edu618),致力于为1~12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注: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点击☞ 自从生了二胎,家里就不太平了,看完我的故事,你少走点弯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