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杨娟、赵心慧

你每天给孩子检查作业吗?有多仔细?孩子做错题,你手把手教他订正吗?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组成“北京市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组,针对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在内的40所学校,共计5638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结果:学历越高的家长,越不爱检查孩子作业。

1

家庭教育现状愈发引起关注

调研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如下:

1、父亲与子女的沟通力度小于母亲。

数据显示,母亲最为关注的是子女的学校生活, 61.49%的学生选择了“母亲经常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46.41%学生认为“父亲偶尔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

此外,88.2%的学生认为“我和妈妈的关系非常亲近”,72%的学生认为“我和爸爸的关系非常亲近”。

亲子关系与日常交流状况

2、家长偏重“学业表现”,轻视“文化生活”。

调查发现,父母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学业表现尤为重视。

仅有18.28%的学生报告“上个星期,父母没有检查我的作业”;20.21%的学生表示“上个星期,父母没有指导我的功课”。

然而在文化生活方面,26.47%的学生表示“上个月从未和父母一起参观过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等场所”,25.88%的学生报告“上个月从未和父母外出看电影、演出、体育比赛等”。

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每周都参与了对子女学业的督导,而一些家长并不重视带孩子一起参与文化活动。

在教育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 ,41.9%的小学生主动表示“希望父母更能关注我的学习情况”。

3、高学历父母检查作业的频次不高。

如果以父母教育水平作为社会阶层的划分依据,数据显示,社会阶层越高的父母,陪伴子女高频率参加文化活动的比重越大。

例如,父母双方受教育程度最大为“大学及以上”的学生中有16.69%的人表示“上个月与父母外出看电影、演出、体育比赛的频率为每周两次以上”,相比之下父母双方受教育程度最大为“小学”的学生中只有8.65%的人报告此选项。

而且,社会阶层越高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越亲近。

例如:

  • 母亲受教育年限为19年的学生中有92.57%的人选择了“我和妈妈的关系非常亲近”;
  • 70.40%的人表示“母亲经常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
  • 62.42%的人认为“母亲经常与我讨论我的心事或烦恼”。

调研中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对于子女学业督导的频率并不是最大父母受教育年限最大值为19年的学生中有46.80%的人报告“父母几乎每天检查我的作业”,39.97%的人表示“父母几乎每天指导我的功课”;相比之下,父母受教育年限最大值为12年的学生中对应的比重分别为56.71%和47.41%。

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仅为高中的家长比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家长,更看重对于子女的学业督导。

2

“有效陪伴”

利于孩子的学业发展

亲子关系、父母督导等诸多与家庭环境相关的因素又会对子女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

调研组在长期研究中发现:父母与子女的日常交流至关重要。亲子沟通越频繁、亲子关系越好的“高回应”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学业成绩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父母经常与我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对提高子女成绩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其次,“父母与我的关系越亲近”“父母经常与我讨论我的心事或烦恼”等因素也会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对此,父母应当采用“高回应”的教养方式使其子女获得良好的学业发展。

家长关注子女学业成绩的同时还应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发展。

调查结果表明“与父母的关系亲近”对于阻止孩子的“打架”行为最为重要,而且还能够减少其“逃课、迟到和早退”“骂人、说脏话”“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

家长参与过多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子女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而言,“父母每周指导功课的频率”越高对子女语文成绩的阻碍程度最大;而“父母每周检查作业的频率”越高对于学生语文、数学、英语成绩都产生了较为消极的影响。

父母参与和投入对于子女的学业发展以及行为习惯都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缺少家长陪伴。

然而,“陪伴”和“有效陪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陪伴”的时间长短甚至“陪伴”本身都不能用来衡量父母的爱。

其一,陪伴是付出心力的有质量的陪同,而不是简单地与孩子“待在一块”却毫无言语交流和心灵共鸣。父母应意识到亲子互动的重要性并及时响应子女的需求。

其二,陪伴并不代表父母过多地参与到子女的学业中。正如研究结果所显示,家长过度干预和管理孩子的学习,如检查作业、指导功课的频率很高,反而不利于其学业成绩的提高。

相比之下,调研组认为父母应当积极投入到自身建设中,通过实现自我成就,如事业更成功、社会声望更高可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树立起榜样的作用。

3

“非认知能力”

搭建家庭教育和子女发展的桥梁

为什么“高回应”型的父母更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过度插手子女学习的家长究竟存在哪些教育误区?其影响机制是什么?

“高回应”的家长通过培养子女这一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的个人发展。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对于子女的非认知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具体而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越亲近”“父母与子女经常讨论学校发生的事情”有助于提高子女的自控点、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另一方面,检查作业或指导功课会使得子女难以养成独立思考与主动学习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子女通过自我努力、反思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也不会提高子女通过自己克服问题、解决困难获得成功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对此,调研组认为应借助多方力量配合家长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改进教育投资策略,共同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报名多个课外补习班,不如培养一项兴趣特长。

具体建议如下:

1. 家长需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投资策略

家长需要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自身意愿对其进行兴趣定位,在广泛的兴趣特长中。

例如阅读写作、声乐乐器、体育活动等,至少选择一项来长期培养,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子女的意志力、自信心、创造力等诸多非认知能力,让孩子学会坚持,感受到成长与荣誉,提高自我效能感。

2. 家长课堂需重视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当前亟须让父母学习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的相关知识。非认知能力形成存在敏感期和关键期,一个时期能力的形成可以增加下一时期能力的获取。

父母应合理而有效地分配时间和资源投资子女该能力的培养,提高子女自控意识,即成功来自自身的努力与行动。

3. 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兴趣规划导师

如果一些家长并不明确究竟哪种兴趣爱好最适合自己的孩子,就容易引发盲目从众的心理,连续为子女报名多个兴趣班,反而产生拔苗助长的消极影响。

因此, 建议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科学的兴趣测评,科学地挖掘青少年自身优势,提高孩子们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和探索。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07月12日(原标题:孩子“非认知能力”培养应成为家庭教育重心),有删减。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学业规划研究中心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杨娟、赵心慧

你点的 在看 ,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