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而颂,为人民而歌。以湘西十八洞村为原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向世界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精准扶贫中国画卷。

比利时钢琴演奏者、作曲家尚·马龙(Jean-Francois Maljean)看了法语版《大地颂歌》后,感慨于其音乐之优美、情节之动人,他用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深度解读,通过法国国家电视台TV5和比利时法语区电视台(RTBF),面向欧洲法语国家和非洲法语国家观众,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扶贫的故事,把中国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和艺术展现给更多的外国人。

▲ 尚·马龙:1953年1月14日出生于比利时韦尔维耶,比利时钢琴演奏者、作曲家,毕业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他与雅尼、班得瑞、理查德·克莱德曼、喜多郎齐名,并称为新世纪十大音乐大师。

多年以来,尚·马龙在中国采风、演出,推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他目睹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一首颂歌也谱入了他心中。

今天18:20,跟随《世界潮我看》的镜头,一起走进尚·马龙和他“心中的颂歌”。

1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尚·马龙所居住的比利时瓦隆大区是萨克斯的故乡,那里有历史悠久的皇家音乐学院和许多著名的音乐人,文艺活动丰富而多彩。在这样的音乐环境熏陶下,尚·马龙开始了他作为音乐人的职业生涯,足迹遍布家乡的每个角落。

2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尚·马龙结识了法国的音乐出版人安德烈,在安德烈的介绍下,尚·马龙的钢琴演奏专辑陆续在中国发布并引发关注,他对这片喜爱他音乐的土地产生了好奇。2002年,尚·马龙第一次来到中国,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旅行、演出,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至今他已到访中国超过150次。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尚·马龙前往中国进行音乐合作的计划,但没有阻断他对中国的感情。武汉封城的那些天,他决定用自己的音乐为中国、为武汉做点什么。很快,一首由尚·马龙和中国制作人何浏共同创作的《黎明的编钟声》制作完成,歌曲通过湖南国际频道及多家央媒发布后,短时间内引起社交网络刷屏,获得数百万点击量。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故乡。”“世界与你们同在!”在比利时的工作室里,尚·马龙用普通话向中国送出自己的祝福,致敬中国人民和中国医护工作者。

2

让世界听见中国的民族音乐

尚·马龙是一个游历世界的音乐人。在比利时,父母给他带来音乐启蒙;在美国,他学习爵士乐,接触摇滚乐;在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他同乐队一起演出……多元文化的音乐交流体验塑造了他独特的音乐素养和包容的音乐态度。

十多年前,当尚·马龙深入黔东南地区采风时,他被当地的侗族音乐深深震撼,颠覆了他以往对音乐的认知。从那以后,这位国际友人便致力于将侗族、苗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音乐推向世界,制作了多部流行元素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的世界音乐作品。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尚·马龙还多了一个头衔——贵州旅游文化大使。

3

心中的“颂歌”

尚·马龙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音乐,在观看了以湘西十八洞村为原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后,他为其所谱写的壮丽诗篇深深打动。

尚·马龙尤其喜欢《马桑树儿搭灯台》和《思情鬼歌》这两段歌舞。《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歌曲和音乐宛如天籁,展现着大自然的原生态魅力;而《思情鬼歌》经过改编后也同样令人惊喜,爱情故事融入少数民族风情,充满幽默趣味。

过去二十年间,尚·马龙频频到访中国,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巨大的发展变化。以前他去贵州的偏远乡村时,需要乘坐长途汽车、小卡车,再步行通过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才能到达,而现在,中国高铁给14亿人带来便利,“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也迎来了高铁直通时代。

他看到中国政府切实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看到少数民族得到扶贫干部的帮助,依靠本地特产搞活经济、自给自足……《大地颂歌》用歌舞的形式再现脱贫致富的生动故事,“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引起他内心的强烈共鸣,他也逐渐将这首特别的“颂歌”谱写在心中。

这首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别样韵律;是跨越疫情隔阂的国际友谊;更是一位外国人在中国见证的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之歌。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锁定今天18:20《世界潮我看》。

收看方式:湖南国际频道现已覆盖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电视用户可调频进行收看,网络用户可通过芒果TV的“直播页面→电视台→国际频道”进行在线收看。

人文/旅游/美食/体验

文化属性+国际范儿

深耕文旅,挖掘地域特色

湖南国际频道潮文化节目带重头自制栏目

每周三18:20

世界潮我看!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赵浩天(实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