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爸妈(公众号ID:cc-bama)

过节期间,在微信群里看见了一起儿童交通事故,一辆SUV直接碾压了一个女童。

看得我真得难过得要死,心好疼…

前两天CC奶奶给我转发了一条新闻。

看完心真是揪得疼啊。

视频里是一位跟她一样的二胎老人,推车里推着一个、手里牵着一个,过马路。

没想到,走到一半,推车里的11个月大的孩子翻出去了,老人没察觉,导致 孩子直接被后面来的车辆碾压,全程老人都浑然不知,甚至事发之后,还在继续牵着另一个孩子往前走。

评论里有人说,这老人也太大意了,一个孩子摔出去都发现不了吗?

也有人说,这司机简直是马路杀手, 一个孩子掉在车前看不见吗?

事实是,因为婴儿车当时正在轿车的副驾驶前方,孩子跌落的位置刚好在车头下面,所以司机可能并不知道有一个孩子从婴儿车内掉在车前,导致轿车一侧的前后轮子接连从婴儿的身上压过去。

当妈之后,最看不得的,就是这种画面。

一年里最长的假期来了,但因为疫情,有人预测今年国庆+中秋长假选择私家车作为出行方式人数,将会是有史以来最多。

放假前最后一天,C妈必须跟大家聊聊关于车辆的那些安全隐患。

最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事故明明都是可以避免的,明明只是因为司机或家长“没想到”、“想不到”。

比起逃避、比起谴责,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避免,如何最大限度的帮孩子排除掉这些安全隐患。

做为妈妈,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未知的司机身上,不如自己多一分警惕。

这段时间我也请教了在交警部门工作的朋友,一直查资料,看案例, 不管你是司机、还是行人,这一篇,都值得你看!

1

我们先来看看汽车的盲区

造成儿童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如果留意近几年碾压儿童的交通事件,会发现主要原因,竟然是看不见。

看不见一是因为驾驶不专心,二就是因为这些汽车盲区。

汽车不是透明的,人坐在里面,会受到很多遮挡,所以会有很多视线无法看到的盲区, 主要分布车头、车位,以及A/B/C柱所遮挡的部位(如下图所示)

前盲区

汽车前方盲区与“A柱的宽窄、车身的高度、座椅的高度、车头的长度、驾驶人的身材”等等都有关系。

其中A柱盲区应该是最危险,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视野盲区。

A柱盲区主要会在车辆左转时出现,由于视线受到 前挡风玻璃和前侧窗之间的“柱子”的阻挡,导致转弯时司机无法立刻看见被挡住的行人或者障碍物,很容易造成事故。

假设在上图的这个位置刚好出现了一个孩子,驾驶员其实是看不到的。

开篇那个交通事故,就是典型的A柱盲区。

盲区

左、右侧及车辆后部车身的下方,是后视镜无法看见的区域,也是最大的盲区之一。

因为位置非常低,如果有障碍物,或者有小朋友经过,这个区域经常会被忽略。

曾有人测试,成人效仿一个身高约为4、5岁儿童身高(1米左右)的效果,驾驶员在车内观察到车后有儿童时距离是多远。

最后这个结果大约是 3米—4米,在这个距离内的所有1米以下物体包括小朋友,都是在盲区内的,十分危险。

而这个距离仅仅是1米左右的儿童, 如果宝宝更小,那么距离会更远。

2

事故高发的时段

结合车辆盲区和驾驶习惯,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事故高发的时段,妈妈们在这种时候需要更加留心。

车子启动

考驾照的时候,说的明明白白, 上车之前,绕车一周,观察周边情况。

但事实上,很多人都不会这么做,举一个我自己的反面教材吧。

大家都知道咱们公号推送的时间是早上7:30,这个时段也是我准备送CC上幼儿园的时间。

我出门把CC送到幼儿园之后,回到车上大概8点多,这个时候我会迫不及待的看看后台留言,我就习惯待在车上处理。

我随时觉得处理完了,随时就会发动车子。

但其实, 这是一个非常突然的动作,因为在车里坐了那么久,你不知道此时车辆盲区的地方是否会突然站了一个孩子。

知道自己的这个坏习惯,启动之前,我都会先打转向,多鸣笛几次,然后探着 脑袋环顾一下,再缓慢挪动。

其实这也是不严谨的, 最正确的办法是再重新下去绕车一圈,确定没有安全隐患再发动。

那反过来,我就会嘱咐CC, 永远不要在停靠的汽车旁边停留。

你永远不知道那个已经停在那里好久了、看上一时半会儿不会移动的车里,是否有个正在打电话的司机,正准备挂掉电话随时发动车子。

倒车

车辆后方车窗以下是驾驶员的盲区,倒车时,如果有宝宝在这个区域停留,驾驶员同样是看不到的。

如果需要倒车,必须下车观察,尤其是在晚上,因为如果不去看,你是不可能知道,那里是否躺着一个喝多的醉汉或者玩捉迷藏的孩子的。

事实上,我见过很多有地上车位的小区里,孩子们甚至会 专门选择汽车作为捉迷藏时的遮蔽点,这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下车

上面那个公交车碾压女童的事故,就是下车的时候没有打起十二分的注意。

首先私家车直接停在了行车道上,这就已经非常危险了。

下车之后,家长回身去车里取东西,更是直接导致了宝宝自己走到了 公交车前方的盲区。

所以,不管下车要拿多少东西, 都别忘了腾出一只手牵好你的孩子。

是的,不是用嘴告诉他“别乱动,原地等妈妈”,而是 实实在在的用你的手抓牢他,或者用防走失包牵住他。

同样的还有过马路,去混乱的公共场合,嘴上嘱咐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牵住。

因为对于孩子而言, 不是你说了,他就真的会听。

3

儿童乘车的安全隐患

不坐安全座椅

唯有安全,不能妥协,只要孩子坐车,就一定给他坐 安全座椅!!

密封的空间

无论何时都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高温、缺氧等情况都会夺走孩子的生命。

  • 2005年刊登在《儿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不同气温的晴天下分别测量了一辆深色轿车停车一小时内的温度变化。 结果,即便在气温22℃、感觉凉爽的日子,车内温度依然可以上升到47℃, 即使给车窗留下3.8厘米(1.5英寸)的缝隙,也不能显著降低升温速度。

现在这种温度下,停在原地的汽车车内温度上升更快,甚至几十分钟就会上升到50℃以上。

车窗

车窗是常常会夹到手的地方。

有的时候宝宝手扒着窗户,如果突然关窗就很容易夹到手。

如果宝宝没有坐安全座椅的习惯,那就更危险, 很可能头或者身子会探向窗外。

我是亲眼见过爸爸停车关窗,恰好坐在后座的宝宝还在扒着窗户往外看,结果 下巴直接被车窗顶住往上推,孩子也完全反应不过来,最后大哭爸爸才发现。

尤其是带宝宝坐别人车,如果不是有娃的司机妈妈/爸爸,是不太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的。

车门

好奇的宝宝,同样也会拨动车门开关,所以 上车锁门也是必要的习惯。

如果是单独带娃出门,又没有把他固定在安全座椅上,那么一定要 打开儿童锁,打开儿童锁开关后,车门只能从外侧打开,这就完全避免了孩子乱碰打开车门的风险。

其实,CC前段时间还被车门夹住了手,当时吓得我魂都飞了。

严格来讲, 她是被前后门之间的缝挤住了。

她下车之后,我去后排座位拿东西,她来前排座位拿东西,她先关了门,然后我拿完也关,就在这个瞬间 ,她用手去扒了前门,因为她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关紧,就想重关一遍。

刚好四根手指就被夹在了前后门交接的这个位置。

还好前后车门之间 有一丢丢小缝,她的手指又很细,不然车门那么重,我关门的力度也不小,骨头都能被挤碎了。

把她从车库抱上楼的途中我整个人都是发抖的,生怕夹到了骨头。

好在C爸查看后觉得没有伤及骨头,最后也淤青了很多天,后来 重新长出来的指甲那一小截都是空的,等空的那一截全部长完,指甲才恢复了正常,也算是万幸了。

所以, 永远不要认为自己绝不会犯别人犯过的那些错误!

因为有些错误,你可能完全想不到会发生,孩子的行动方式,永远在你的意料之外。

什么是孩子? 孩子本就是行动路线无规律,对外界的风险意识极差。

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多吸取教训,多总结经验,永远保持着一颗警惕的心。

幸运和意外一样,它可能会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你多一分警惕,孩子就少一分危险。

预防儿童交通事故,就是要学会,从儿童的角度看世界,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幸免于成人的疏忽大意。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点分享

点个赞

点在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