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作者 | 妙黛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1.

孩子厌学,天塌了吗?

最近一段时间,受疫情影响,学校每天都要查体温,邻居董姐家的儿子小乐可算“乐坏了”。

因为学校规定,发热的学生不允许在校就医,必须由家长接回家医治。

小乐总有办法让自己发烧,不管是用凉水把自己淋病,还是用暖宝宝让温度计温度飙升,稀奇古怪的方法超乎你想象。

董姐愁坏了:我这孩子,除了学习不好哪里都好,除了对学习没兴趣,对啥都有兴趣。

中国家长似乎有一个信仰——万般皆下品,唯有培养好孩子才是高。

其他的都是妖魔鬼怪,孩子成绩好,家长就能位于鄙视链的顶层,就能找到满足感与充实感。

一旦“妖魔鬼怪”袭来,孩子没有“教育好”,出现了厌学情绪,不想学习,不想去学校,那家长的天恐怕都塌了。

其实,孩子厌学真的是一件“要命”的事吗?

当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时候,不妨拿自己跟孩子类比,成年人与孩子的世界,只不过是放大版与缩小版的关系。

我们成年人有没有厌倦的事情?

当然有。我们厌倦上班啊!

日复一日的工作,难缠的领导,要求奇多的甲方,想逃避又逃不开的厌恶……

重复性的生活,本来就会令人心理倦怠,厌学、厌倦工作都是正常的情绪。

学校同样是日复一日地重复,永远写不完的作业,凶巴巴又严厉的老师,处理不好的同学关系……

看,孩子的厌倦也是“有凭有据”的。

2.

当孩子厌学时,到底在怕什么?

上学真的这么可怕嘛,那孩子岂不是在“受罪”。

对学习没有厌倦情绪的孩子,他们也许不存在这些“刑罚”。可对于厌倦学习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学校的确是在“受罪”。

就像董姐家儿子小乐说的,听着完全听不懂的“天书”,感觉比拿鞭子抽自己还难受。

小乐的痛苦体验,来自于听不懂学校的课,以及老师和同学们冷漠轻蔑的眼神。

当孩子厌学时,他们惧怕的不是上学本身,而是与上学有关的不愉快的经历或者感受。

可能是关于学校的,可能是关于同学的,可能是关于家庭的,可能是关于老师的。

百度有一个叫“厌学吧”的贴吧,通过里面一个个的帖子,我们或许就会知道,那些让家长“犯愁”的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有一个帖子问,你们是讨厌学校里的人,还是讨厌学习。

“人。”

“不讨厌学习,讨厌学校。”

“讨厌学校里面的人,明明不是很亲密,还假惺惺的样子。”

还有一位高二的女生说,看到学校整个人都想吐,身上一堆慢性病。

性格很孤僻,在学校没有朋友,上了高中完全不适应,报了一堆补习班也跟不上。

和父母关系本来就极度糟糕,孤独、崩溃。

这个贴吧里面一共有近5万个帖子,里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是平白无故地厌倦学习,都是由于一些事情,或者一些情绪,让学校变成痛苦之地。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当一件事情令人痛苦的时候,我们的防御机制就会让我们远离,从而去寻找新的“避难所”。

这个“避难所”也许是家里,也许是网络,也许是恋爱,也许是其他的事物。

3.

学习?没动力,没信心

家长们会疑问:孩子为啥不能安下心来学习?衣食无忧,全家都围着他转,还有这么好的教育资源。

可能因为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做过一项调查,30%的北大学生厌学,40%认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这些孩子里面有21%来自中小学教师家庭,家长一边压榨着孩子最大的潜力,一边用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摇旗呐喊:苦这几年,一辈子都顺遂了。

还有一位研究生,导师说他总是犯一个错误,他单纯地说:那我把这个错误抄一百遍。

研究生还沿用小学生“苦学”的办法,就是潜意识里认同了父母的想法——苦完了,我就“飞升上神”了。

而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动力”,只是“苦几年将来就幸福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又是学习苦的概念,又是攀比的概念,这些都是“负动力”,从本质上说,根本不能驱动孩子前进。

当一个孩子疲惫的时候,他想的不是“ 为了目标我要努力”,而是“为了我妈的期待我要努力”,那该多可悲。

叶一茜曾在《亲爱的小课桌》里面提到,她问儿子,你是为我学的吗?

儿子毫不犹豫地点头,她又问儿子,人为什么读书,儿子毫不犹豫地说“不知道”。

孩子学习的动力来自于父母“无形的手”,而不是自身对知识的渴望,那么他们的信念感很容易崩塌。

我们的教育太强调整齐划一,不仅孩子的个性被泯灭,而且他们还会形成外在评价系统。太在乎别人的评价,害怕自己达不到别人的期待。

过于在意外界评价,过于在意分数系统,也就容易产生考试焦虑,产生对学习、甚至人生的厌恶。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一名13岁的学霸从小拿过多次第一名,升入初中后新班级高手云集,她在单元考试中只考了第五名,她就觉得那是人生的“污点”。

她用刀割伤自己的手臂,告诉医生:亲戚朋友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一见面就比较,我怎么能不学?

成绩单、父母的评价,成了支撑孩子学习的拐杖。这拐杖太脆弱,简直不堪一击。

曾奇峰老师说,现在的孩子都是“被成功”,也就是他的成功,并不是他需要的,而是他在满足他人的需要上成功了,所以从终极意义上来说,不是他成功了,而是他用自己的只有一次的生命、只有一次的独立存在,成全了他人。

谁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成全别人呢?

那还不如用反抗,过自己的人生。

4.

孩子厌学,也许只是“烦你”

前一段时间,有很多关于青少年自杀身亡的新闻。有一位闺蜜说,她回到家紧紧地抱了抱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什么都不重要了。

但是过了没几天,这些新闻的冲击消散之后,她又开始了“厌烦”女儿的模式。觉得上二年级的孩子,为什么才考70分?怎么这么笨,一写作业就知道发呆!

我们可以想象,像这样的孩子,可能很可怜。在学校成绩不好,就已经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回到家妈妈又“嫌弃”她,家和学校都让她腹背受敌。

孩子在婴儿时期,就通过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断建立内心的“安全岛”。

父母无条件的爱,让他们知道哪怕自己受伤了,受挫了,也可以随时回到“安全岛”,自己是被接纳的。

可是,如果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有条件的爱,也就是你只有听话,好好学习才被爱,那么孩子的潜意识里就是“无家可归”的。

当他们在学校受挫,不管是成绩方面,还是人际关系方面,都无法跟父母言说,那就只能压抑到自己的心里。

他们无法让自己恨父母,那就只能让自己恨学习、恨自己。

曾经有一名五年级的学生,留下一封遗书后自杀了,他说:我好累,可是作业写不完。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会笑话我,什么时候是个头?

前方是逼迫,后面也是逼迫,那就只能走上“绝路”。

家庭和学校就像是孩子脑海里的两条河流,如果在一条河流受挫,另一条河流得到疏解,那就不会引起洪水。

如果两边的河流都不断挤压,总有一天孩子的心理会决堤。

5.

放弃“有毒”的思想,放弃自恋

厌学是分层次的,轻度厌学是思想上抵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写作业;中度厌学是行动上的抵触,经常违纪,讨厌老师,讨厌学校;重度厌学是心理上的抵触,对学校充满了恐惧,不想面对老师和同学。

我们没必要从轻度就开始焦虑,但是有必要从轻度就开始预防。

第一,做最理解孩子的人。

孩子用厌学表示叛逆的时候,可能只是在测试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度。

如果父母变得焦躁不安,那么孩子就会“确认”父母不理解自己。厌学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所以不管是什么原因,请听孩子说完,即使你觉得他“不对”,也要倾听他的“不同”。

第二,减少“有毒的思想”。

孩子厌学或者叛逆的时候,你有过这样的想法吗:

“我为什么要生孩子?”

“为什么我家的孩子这么令人痛苦?”

“我做父母太失败了,我的人生也是失败的。”

如果有的话,请停止自己和孩子被这些思想折磨,你要相信,别人家也有不同的烦恼,关上门都各有各的鸡飞狗跳。

第三,父母停止“自恋”。

我们之所以过度迷恋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程度上是迷恋一种掌控感。

一旦不让家长管孩子的学习了,可能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自己该干嘛去。

但是人真正的成熟,就是不再像婴儿一样,让别人满足自己的所有要求。要试着接受生活的失控,接受孩子不按自己的意愿发展,接受孩子的感受。

信任孩子,不管成绩好坏,都会是一个好孩子。信任孩子,获取知识本身会令他幸福满足。

“光信任就行了吗,他万一不行怎么办?”

“刚说什么来着,停止自恋,试着品尝一下失控感。”

作者:妙黛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 。个人公号ID: miaodaiyouyan 转自: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超过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ID:zqfxlgzs)

“在看”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