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南国际频道推出“百年耀中华,世界潮我看”特别企划,以“歌、景、诗”等形式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记忆立体联动,围绕“时空对唱”“时空追寻”“时空诵读”三大板块开展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实践。以红色经典,颂百年风华,湖南国际频道“百年耀中华”专栏将精选耳熟能详的代表性红歌制成MV,通过“黑科技”剪辑手法实现新老“同台”同唱同一首歌,呈现跨越百年的时空对唱。

《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一首《红梅赞》,荡气回肠;一段革命史,令人难忘。

《红梅赞》是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爱国歌曲,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歌。

▲ 歌剧《江姐》海报(资料图)

歌剧《江姐》,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故事的章节,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改编搬上歌剧舞台。

1965年,有关江姐的第一部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于蓝出演的“江姐”这一角色成为了经典,生动形象地演饰了伟大的革命先烈女战士江姐。

江姐原名江竹筠,中共地下党员。1948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渣滓洞,在狱中为套取地下党游击队的信息,敌人对江姐施用了种种酷刑,她依然守口如瓶,在1949年11月,江姐壮烈牺牲。

▲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

“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为了让江姐这个艺术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阎肃曾怀揣剧本和编创人员一起入川,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并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亲属和战友座谈,为精心打磨歌剧《江姐》剧本积累了丰富素材。闫肃甚至专门到重庆渣滓洞体验坐牢的滋味。正是有了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从他笔下流出的是饱含爱憎、浸透血泪的文字,一个铁骨铮铮的江姐形象跃然纸上,立在了舞台上;一首脍炙人口的《红梅赞》在人们眼前铺展开一幅傲雪怒放、万梅报春的生动写意,描绘出千万人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 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闫肃

歌曲《红梅赞》总共八易其稿,修改了二十多次。作曲者之一的羊鸣最先写出一句主题旋律的雏形“红岩上红梅开”,触发金砂的灵感,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甩腔唱法,并融进一些江南滩簧音调,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红梅赞》主题曲。

歌剧《江姐》上演后反响空前,创造了场场爆满的奇迹。迄今虽然经历5次复排,但一条红线始终不变,那就是红岩精神。剧中以江姐为代表的红岩群英的坚强不屈与雪中红梅的铮铮傲骨相得益彰,让人们收获了感动、坚定了信仰、凝聚了力量。

▲ 1964年,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江姐》后亲切接见阎肃等剧组演员(资料图)。

作为歌剧《江姐》的点睛之笔,主题歌《红梅赞》具有艺术性的美感,五十多年来,受到不同时代大众的欢迎与欣赏,万腹香、杨维忠、赵冬兰、芦秀梅、张也、常思思……几代老艺术家、歌唱家都曾将其演绎。

▲ 歌剧电影《江姐》(1978年)杨维忠饰江姐,赵冬兰饰孙明霞

《红梅赞》是传唱不朽的红色经典,也是山城重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在重庆,歌曲中蕴涵的红岩精神,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温度,它根植重庆,枝叶散发全国,红岩精神代代传。

作为从重庆走出的青年演员,肖战撰文谈家乡与自己儿时故事,用歌声重新演绎《红梅赞》,致敬经典,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肖战用他磁性的嗓音和细腻的情感传达,以更具当代年轻人的风貌表达了对家乡经典的致敬。依旧朴实委婉的旋律,和豪迈大气的歌词都极具恒久的生命力,从对家乡的热忱,到对祖国由衷的热爱和自豪,再到对“一片丹心向阳开”的英雄气概的钦佩之情,都传递出人们对“红岩精神代代相传”的坚定信念。

值得一提的是,肖战这首《红梅赞》,作为家乡经典歌曲的代表作,入选2020“回乡遇见美丽中国”主题活动”,收录在《美丽中国特别篇》专辑中。

一曲《红梅赞》传唱五十余载,一部红色经典影响几代人。历史奔涌向前,记忆被不断刷新,然而一部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剧目却永远不会老去,反而愈加青春勃发,一片丹心向阳开!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视频/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