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是中华民族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传说最早的伞是由春秋的鲁班和他的妻子云氏共同创造。鲁班每日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其妻云氏每天给他送饭,遇上雨天就被淋,遇到晴天就被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地痛。鲁班想,要是做个东西能遮阳挡雨多好啊!于是,他和几个木匠一起在沿途每隔一段路就造一个亭子,造了很多个。这样,走路的人就方便了很多,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太阳晒得难受,可以进亭内歇息一会儿。但是,夏季的雨通常是说来就来,其妻云氏说,要是随身有个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妻子的想法,茅塞顿开,思索着如何做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亭子。一天,天气极热,鲁班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在外面做工。忽然,他看见许多小孩在荷塘里游泳,头上还顶着一张荷叶,就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头上顶着张荷叶?”有一个小孩说:“太阳这么大,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鲁班摘了一张荷叶仔细研究,并照着荷叶的式样,扎了个可以活动的架子,裁了一块布蒙在竹架子上。于是,第一把伞就这样诞生了。不过,有文字可考的是西汉时期的《史记·五帝纪》,其中便有关于伞的记载。

汉代之前的伞大多以羽毛、丝绸等原料制作而成,成本高、价格贵,使用不便,非达官显贵、帝王将相者能用,且也用不起。如帝王将相出巡时乘坐的车舆都张着伞盖,以表示“荫庇百姓”,因此民间将这种伞称为“罗伞”、“凉伞”、“万民伞”。从后魏时期开始,伞的大小、颜色和乌纱、官服一样,也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比如,在宋代,天子用的是红色、黄色的伞,朝中百官则一律用青色的伞。这种习惯一直传袭到明朝。

汉代以后,因造纸工艺达到成熟,纸不仅成为了书写载体,也为制伞业开拓了新天地——纸伞应运而生。从此,伞也成为平民百姓的常用之物。伞的称谓始见于唐代李延寿所著的《南史》和《北史》,并一直沿用至今。

1747 年,英国一位叫祖纳斯的商人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按当时英国的宗教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汉努威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但是,雨伞的好处却人人可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盛行起来。到 19 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