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主办,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湘西州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希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虢正贵,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等出席。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主持活动。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现场

王晓峰讲话。

王晓峰指出,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快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客观认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成效,同时意识到还存在对文化生态保护区认识不全面、保护体制亟待健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并加以解决;要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加强对区域性整体保护的认识,加强政策法规执行力度,加强非遗传承实践能力建设,加强文化空间建设,加强氛围营造;要加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力度,夯实建设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作,强化监督考核,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坚定文化自信,提高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

王晨阳主持活动。

禹新荣在致辞中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的优势,把“红色、古色、绿色”资源整体优化,围绕建设文化和旅游大省、文化和旅游强省的目标,不断创新思路、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将文化生态保护与全域旅游、国民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不断绘就“文化醇美、生态秀美、经济富美、生活和美”的文化生态新画卷,使文化生态保护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福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他表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重大工程。湖南将以此次交流活动为契机,继续加强对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实践总结,深化规律性认识,不断推动全省文旅事业迈上新台阶。

禹新荣致辞。

会上,文化和旅游部正式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等7个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及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接受授牌的9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单位代表作交流发言,介绍工作经验,分享下一步工作思考及意见建议。

张希慧(左)代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接受王晓峰(右)授牌。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交流发言。

据了解,活动将持续至5月20日。与会人员还将观看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展演,考察湘西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情况,参观德夯民俗风情园、乾州古城、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湘西州非遗馆。

全国31个省(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及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近150人参加活动。

拓展阅读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近年来,湖南先后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出台《湖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4部,编制专项保护规划4部,省本级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8亿元,推出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10条,建设各类非遗展示馆、传习所、就业工坊等1417家,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传播推广活动2400余场次。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0年挂牌,是第六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复,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区域内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1项(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8项,省级101项,州级392项,县市级非遗名录718项。2020年,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534.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6.89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居湖南省第二位,文化生态保护的带动作用显著,成为打造生态公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审核:唐小龙

初核:刘思辑

文、图:刘思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