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

一名14岁男生

被母亲当众掌掴训斥后

趁人不注意从教学楼5楼跳了下去

该男生就读于武汉市江夏区

江夏一中初中部九年级

当天下午

因下课后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

班主任通知三名学生家长来学校

随后

怒气冲冲的母亲见到儿子抬手就煽了一个耳光

在4分钟的完整视频中

男孩挨了两个耳光后

被母亲掐住脖子抵在墙上呵斥

期间还有用手推头等动作

男孩均未作出反抗

随后

母亲在劝阻下停手

转身离开

之后的近3分钟

男孩沉默地站在原地

期间不时看向走廊尽头与护栏外

在看到周边老师走开后

他转身爬上栏杆迅速跳下

虽救治及时

遗憾的是当晚9时

因伤势严重被宣告不治

目前,当地教育、司法等部门

已介入处置善后

1

我是昨天在家长群看到了52秒视频

后来在微博上看到4分钟的监控视频

突然感到这4分钟好漫长

心痛、惋惜到令我窒息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也正是14岁

真的好心疼这逝去的14岁生命。

男生在跳楼前沉默的三分钟

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可能是害怕,可能是极度委屈

在那一刻丢失了做人的尊严,

也可能是终于可以解脱的平静。

我花了2个小时看了网友的评论

针对这位男生跳楼的原因,比较热门的评论如下:

小孩自杀,有一部分,是报复。跳下去的一刻,要的就是这个结果。用自己的命,来换父母痛哭流涕。他心里是这样想的,后悔不后悔,不是那个时候想的事。成年人活得久了,活得圆润了,知道忍一时,得过且过,小孩不是的,小孩的世界,恨起来,就是活一口气。这口气,你给我的,我还给你。

为什么会比较认同这样的说法呢,

是因为我朋友13岁的女儿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

母女俩激烈争吵后(只是争吵,没有打孩子)

女孩就会说: 等我哪天自杀了,就让你后悔一辈子

让所有的人都谴责你,我就是要这样的结果。

妈妈说:如果你真的死了,你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什么感知也没有了。

女孩说:我不管,我能想到你痛苦的样子...

妈妈说:那我紧接着就自杀 ...

听着母女俩的对话,就有些后怕。

看到这个新闻后,我第一时间就转给了这位妈妈,

之后跟她长谈了1个多小时。

在”豆瓣“上看到一句话:

“我们的一些父母,

但凡拿出和同龄人交际的三成态度来对待小孩,

很多悲剧都不会有。

2

这起跳楼事件曝光后,

很多网友指责这个男孩:

“现在的孩子真是太脆弱了。”

“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差啊!”

“现在的小孩怎么了,动不动就跳楼。”

“现在的小孩,实在是太玻璃心了。”

“养了十几年打两下就受不了,真是。”

“他有没有为他父母想想,太自私了。”

每当孩子出了类似的事情后,

总会有很多人站出来说这样的话。

但好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

可以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

站出来替孩子说说话。

大家有可能不会相信

疫情期间,未成年的自杀率明显提高。

这个时期,孩子只能呆在家里上网课,

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大多于往常,

父母连续3、4个月担当起监管孩子学习的任务

进而彼此产生矛盾的几率增大。

大部分家长是无法理解为何孩子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六零,七零后,小时候大都被父母,

鞋打,拿脚踹过,挨父母打骂,是家常便饭 ,

为啥就没觉得羞耻呢?小伙伴也大都是安慰同情,

没人嘲笑更没有因此而出现极端的!

现在的人都怎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先看一下被大众所熟知的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

60、70后的孩子还会为过年过节

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而前后高兴好几天

而大部分00后的孩子,

从一出生就已基本满足了物质上的需要,

进而他们对精神上的需求更为迫切

他们更看重爱的需要

更渴求被尊重、被认可。

父母的恶语相向

让他们觉得

在情感上被最亲近的人抛弃

被母亲在众人面前无情的否定和诋毁

让他觉得在父母眼里自己一无是处

什么都不是,是多余的...

下面的留言给出了部分答案

3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一直在增长,

但原因却一直都在被忽视,

大人们普遍认为,小孩子会有什么烦恼?小孩子懂什么?

正是这种忽视,造成了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在逐年增高。

学习压力越来越重;

父母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攀比风气越来越严重

孩子与父母关系越来越敏感;

父母的忽视、打击、冷暴力;

孩子的自卑、沉默、不被认可;

这些原因都在腐蚀着孩子的心灵,

那么抑郁情绪就会趁虚而入了,

当父母认为孩子的一些举动是因为叛逆时,

说不定抑郁已经在折磨着孩子的精神了。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一直在增长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卫组织,

前几年发布过一个报告:

“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10至19岁青少年中,

约有15%的人有过自杀念头。”

在自杀者年龄排列中,

12岁占第一位(40.3%),

其次为14岁(22.7%),

11岁和13岁(13.6%)。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

前几年也发布过一个数据:

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自杀身亡,

每分钟2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

可以看出,青少年自杀率还是非常高的

而这其中,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是自杀率最高的阶段。

很多家长怎么也想不明白:

“我只是骂了他几句而已,

我只是打了他几下而已,

他为什么就要跳楼自杀啊?”

学生自杀原因分布图:

导致孩子自杀最多原因居然都是因为:

家庭矛盾,占比33%。次之是学业压力,占比26%

而家庭矛盾无非就是家长对孩子施加的:

语言暴力、身体暴力和冷暴力。

4

《非暴力沟通》书中写到:

语言很重要!

言语可以煽动和引燃冲突,

也能唤起尊重、增进理解

和激励家长与孩子合作的力量。

《我家那闺女》中,焦俊艳曾说过一句很戳心的话:

痛苦讲给你们(父母)听,我会得到双倍的痛苦。

其实,压垮亲子间沟通和信任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很多突发事件的背后都是长期矛盾与情绪的积压,

在某个促发事件中被激发,导致无法意料的后果。

文章开头的这位母亲看起来是以习惯的方式在教育孩子,

这样的方式可能早就不适合了,但母亲一直未察觉,

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变化,或者从来没有与孩子有过好的互动模式。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

意思是,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

父母都是一种不支持不理解不信任的态度,

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

摧毁一个孩子,让他失望三次就够了。

悲剧的发生,常常是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问题的集中爆发,

作为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尽量平时多些自我的觉察与反思,

与孩子建立有效的互动模式,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

这样必然会大幅度减少突发悲剧的上演。

5

父母不易

教育孩子一定要讲究策略。

初中生的教育一直是很大的问题,

父母不易,但教育孩子要讲究策略,

著名亲子专家、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林文采老师说:“好的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家长如何在保证孩子的自尊心的同时正确的教育孩子呢。

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接纳孩子

什么是真正的信任?就是任何时候都会选择与孩子站在一起,即便不相信会有那样的事发生,或者不认同孩子的行为,但永远爱着孩子本来的样子。有了这样深深的理解和信任,孩子才会无论何时,都会想到家的温暖,找到回家的路;才有信心解决问题,有力量对抗挫折。

黄磊说:“最可怕的不是孩子在外面做了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面做了什么。他做什么不重要,他会不会告诉你,最重要。”

去年,备受关注的陕西老师辱骂初一女生事件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孩从晨读到晚自习,每次上课至少六七次,无缘无故被班主任口头侮辱,让她产生了“魔鬼般的地方,活着有什么用”的念头。

幸亏女孩没有做出不可挽回的傻事,而是告诉了父母。父母即便很难相信女儿说的恶劣情况是事实,还是先稳住孩子,让她带录音笔回校,录下20小时100多条不堪入耳的音频,最终为女儿争取到合理说法,也挽救了女儿的性命。

在外人面前不训斥孩子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当着外人的面指责出来,并且大声地数落孩子不好,这会让孩子很没有面子,让他自尊心严重地受到伤害。

新闻中的母亲在学校对孩子体罚,其实不止是对身体的惩罚,更多的是对孩子自尊的伤害,会让孩子在同学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换位思考,即使父母自己在人前被长辈或者配偶指责教训,你的感受又会如何呢?

不拿孩子跟别的孩子做比较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拿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较,会让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一旦形成自卑的性格,会阻碍孩子的进步,严重的是这样的心理会伴随他的一生。自卑的孩子,就像躲在阴暗处,不能自愈或者没人拉一把,就会被黑暗一点一点吞噬。

而且,这种不恰当的比较,对于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可能会激起逆反的心理和行为。

注意批评的技巧

家长也应该避免一味地斥责孩子,家长可以选择“你这样做,妈妈很伤心”、“我们对你这种行为感到很失望”这样的相对比较温和的语句来批评孩子。这样说一方面表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让孩子对于家长的批评教育更容易接受。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能准确地指出孩子的错误,避免他们重复犯错。由于家长常常是只针对问题的表面加以制止,再附加一句:“下次不能再这样了”。有时孩子并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因此说清楚这两点,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避免重复犯错情况的发生。

家校配合很重要

面对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学校与家长都要保有警觉,需要意识到并接受孩子从身体到心理上的变化。 学校在进行管理时,需要考虑到孩子当下的心理状态,在采取相应措施时 不急于使用套路办法,老师与孩子多些交流与互动,不仅仅以校规或班规单纯进行要求,这样更容易贴近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内心需求。学校适合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相应的活动,帮助孩子了解与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对自己的管理。

6

每个孩子天生就知道,他们需要父母,他们依靠父母,

所以,只要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

孩子是不会故意去破坏跟父母之间的关系的。

除非父母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或者言辞行为不当,孩子才会抗拒。

因此,当孩子表现出不配合或者逆反的时候,

就是父母需要反省自己的时候。

教育一定要选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而不能按照家长的标准去塑造孩子。

重要的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

对父母来说,对孩子尊重和认可,是一生的必修课。

如果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

一定要停下来及时调整,尤其要多学习。

记住:“ 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父母应把盯在孩子身上的目光拉回来,

反观自己的言行,认识自己的观念、态度及局限。

尽量使自己变得成熟和冷静,

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加适合孩子的天性发展,

进而逐渐具备能够正确行使教育权利的能力。

每个人在成长中

和父母都必有一战,

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

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