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南国际频道推出“百年耀中华,世界潮我看”特别企划,以“歌、景、诗”等形式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记忆立体联动,围绕“时空对唱”“时空追寻”“时空诵读”三大板块开展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实践。以红色经典,颂百年风华,湖南国际频道“百年耀中华”专栏将精选耳熟能详的代表性红歌制成MV,通过“黑科技”剪辑手法实现新老“同台”同唱同一首歌,呈现跨越百年的时空对唱。

47%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这首传唱中华大地的《松花江上》,由人民艺术家张寒晖填词、谱曲,唱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其壮烈低回的旋律迸发出不屈的民族力量,成为激励鼓舞东北军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的号角。

▲ 图为1931年9月19日,日本侵略军装甲部队侵入沈阳市。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侵华战争。面对侵略,国民政府一意孤行地采取错误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次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随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抗日战争拉开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各阶层群众和东北军的部分官兵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与日寇展开殊死拼搏。从那时起,多少东北儿女,毁家纾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此歌曲虽名为《松花江上》,却并非创作于东北的松花江畔,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古城西安。

1936年,在东北军中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的张寒晖,目睹西安街头东北军民无家可归的流浪与彷徨,结合北方民间的哭丧声调,创作了著名抗战歌曲《松花江上》。“西安事变”前夕,这首歌从西安一所中学唱响,其后迅速传遍全国。

▲ 《松花江上》作词、作曲张寒晖

歌曲以“森林煤矿”“大豆高粱”“同胞”“衰老的爹娘”开篇,表现了将士们内心对家乡的万分思念之情。中间部分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的罪行,描述了将士们流浪漂泊的惨境。歌曲最后发出“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的悲壮呐喊,将全曲推向高潮,是一首充满离思、国难的悲曲。1937年底,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时曾深情地讲道:“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可见这首抗战歌曲在当时社会上的广泛影响。

1947年的同名电影《松花江上》、1982年西安电影厂摄制的电影《战斗年华》、2010年的同名电视剧《松花江上》等影视作品都选用了歌曲《松花江上》。

其中,故事片《战斗年华》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贺龙将军领导的八路军一二〇师青年人在团结抗日的大目标下,锻炼成长起来的故事。

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为该电影演唱经典名曲《松花江上》,声音甜美,婉转悲凉,歌声中有那遥远的却又回不去的故乡。

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则将《松花江上》真情演绎,他的声音高亢有力,提醒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品味《松花江上》,它悲怆的旋律,激荡于中华民族的心灵史上,成为那段血与火岁月的印记,使我们激愤,使我们清醒,更激励我们坚定信心、接续奋斗!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视频/夏静婷

编辑/李蕾蕾

参考来源/学习强国 学习时报 人民日报 中国军网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