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湖南国际频道推出“百年耀中华,世界潮我看”特别企划,以“歌、景、诗”等形式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记忆立体联动,围绕“时空对唱”“时空追寻”“时空诵读”三大板块开展一系列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实践。以红色经典,颂百年风华,湖南国际频道“百年耀中华”专栏将精选耳熟能详的代表性红歌制成MV,通过“黑科技”剪辑手法实现新老“同台”同唱同一首歌,呈现跨越百年的时空对唱。

《珊瑚颂》

“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 珊瑚树红春常在, 风波浪里把花开,哎……云来遮,雾来盖,云里雾里放光彩。风吹来,浪打来,风吹浪打花常开,哎……”

《珊瑚颂》是由赵忠、钟艺兵、林荫梧、单文等作词,胡士平、王锡仁作曲的一首乐曲,是歌剧电影《红珊瑚》的主题曲,原唱为赵云卿。

▲ 歌剧《红珊瑚》剧照

歌剧《红珊瑚》创作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是中国歌剧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民族歌剧作品。

1949年,中国解放后,国民党残余部队退至东南沿海部分岛屿,企图利用这些岛屿作为拱卫台湾和对大陆实施反攻的前进基地。歌剧电影《红珊瑚》中,还处在国民党队伍和渔霸统治之下的“珊瑚岛”原型,就是位于浙江台州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一江山岛战役”。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采用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术,战役只用一天时间就取得了胜利。

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以此为背景创作了歌剧《红珊瑚》,讲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渔家女珊妹反抗渔霸压迫,并在解放军侦察员的带领下,发动全岛渔民配合人民解放军渡海,为迎接解放军解放珊瑚岛,珊妹不顾身体受伤以及个人安危高举红灯为信号,最终迎来海岛胜利的故事。

▲ 影片《红珊瑚》海报

《红珊瑚》成功塑造了主人公珊妹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出了不屈不挠、坚强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也体现出解放军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这部作品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以戏曲和民歌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创作手法,是一部典型的民族歌剧作品。

该剧选曲《珊瑚颂》《红灯颂》《海风阵阵愁煞人》等唱段脍炙人口,至今仍深受广泛喜爱。

同年,歌剧《红珊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海政歌剧团在京初演,受到观众普遍赞扬。196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摄成同名电影。

影片导演王少岩向创编人员提出创作一首比较短的、反映珊妹的主题歌,以便在群众中传唱。于是歌剧作曲们用珊妹的几个唱段的主导音调,汇成了《珊瑚颂》。影片于1962年公映,主题歌《珊瑚颂》也因《红珊瑚》的广受欢迎而传遍大江南北。

▲ 影片《红珊瑚》剧照

珊妹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是那个时代一大批英雄形象的缩影。正如《珊瑚颂》中唱的那样,“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波浪里把花开。”

红珊瑚,生长在深海之中,形似树枝,骨质坚硬,颜色鲜丽,异常珍贵,唱词赞美它形态俏丽如“一树红花”,光彩炙热似“一团火焰”,品格刚毅,不怕风吹浪打,云遮雾盖。

唱词句句写的是物,又句句写的是人。《珊瑚颂》的唱词描写的是深海中的红珊瑚,实际上是采用了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手法,借赞美红珊瑚来赞美剧中女主角渔家女珊妹。曲调悠扬甜美,演唱的拖腔令人回味无穷。

《珊瑚颂》歌曲所传递的红色记忆和爱国情怀深深触动和感染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时至今日,仍是红歌中的经典,更是被多次翻唱。2019年,这首歌曲被歌手那英深情演唱,仿佛又把人带回到当时的岁月。

那英的歌声饱含着深深的情感,曲风柔美再加上全新的演绎,清新却能传达力量。歌曲新的风格对于听众而言不仅是新的听觉体验,更是新时代对国家情怀深层次的诠释。

“珊瑚树红春常在,风波浪里把花开”。我们的国家也好似一个巨大的珊瑚礁,一代代生长繁衍,不断壮大,每个人都在为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同样是时代的“风波浪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就能迎来“风波浪里把花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视频/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