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持续来袭的高温天气,愈加频繁的雷电、降雨,盛夏已然启幕,酷暑近在眼前。

三伏祛湿最要紧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为炎热之意,小暑之后,是一年间炎热的开始。

从夏至后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后伏,谓之三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超过4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为: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自初伏开始,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凉风难觅,四处都是夹杂着热气的暖风。大自然间,蟋蟀离开田野去找阴凉地栖息,地面温度太高使得鹰不断往高处飞翔。这样一步步的炎热,实在为“三伏”的酷热做足了铺垫。

俗话说:“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

小暑之后“三伏天”即将开始。随着雨水的增多,温度的升高,扑面而来的是热度与湿气交织的夏日闷热感、潮湿感。

三伏前后,饱含雨水。俗话说,热在三伏,上蒸下煮,三伏预示我们进入了全年最湿的季节,而湿气,更是中医病因中最难缠的一个。所以三伏时节一定要小心湿气入体,本身湿气较重的朋友就要注意祛湿,否则就会湿上加湿。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湿气过重。我推荐三个方法:

一是关注自己的舌头,一般湿气重的朋友,舌头会比较胖大,有些甚至会有齿痕,此外舌苔会比较厚腻,像奶油一样。

二是留心自己的精神状态,一般湿气重的朋友会有比较明显的疲乏感,甚至有些会有出现头晕、精神不振、食欲不振、胸闷、脘腹等症状。

三是留意一下自己的大小便,湿气重的朋友一般容易出现大便粘腻、大便不成形、解之不尽,次数较多等情况,如厕时也会伴有灼热感。

今年的三伏满满40天,正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往往可以在夏天疾病缓解期进行治疗。如久咳、哮喘、慢支、鼻炎、慢咽、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还有一些关节病痛、风湿等。

这些冬天的易发病,大都与阳气不足、寒邪侵犯有关,所以在阳气旺盛的三伏时期进行治疗调养,借助天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到社区医院去做三伏贴、三伏灸等治疗。

寒性体质的日常调养,如阳虚、气虚、血瘀、气郁(怕冷)、痰湿(怕冷)的人可以借此时做艾灸,排除身体里集聚的寒气。

每天可选择1~2个穴位用艾条悬灸(就是点着艾条,靠近穴位),每次灸到皮肤发红热烫,但是又能忍受为度。

三伏养阳事半功倍

三伏时期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而夏季在五脏中主心,《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三伏养生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尤其是注意顾护心阳,使之保持充沛,凡有耗损阳气及阻碍阳气畅达的情况皆应避免。

三伏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能得以健康无恙。

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且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

三伏期间,阳气易泄也易养,此时养阳事半功倍。三伏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三伏天进行调理,最易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抗邪功能,提高机体免疫的效果,养生保健的绝佳机会要抓住。

可以试试艾灸,《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意思是艾叶性温,能达到经络脏腑,提升阳气,达到除病的作用。

体质虚寒的孩子,可以艾灸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关元穴所在的位置就是人们常说的下丹田。

中医认为,关元的所在部位是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艾灸关元穴,可以刺激经气的活跃,调理气血,升举阳气,也就是养阳。灸关元穴,灸到腰部微微发热即可。

平时不方便艾灸,怎么办呢?可以把手搓热后直接按揉,每天5-6分钟就行。

三伏脾胃易虚寒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以小暑为界,把夏分为夏季和长夏两部分。小暑之后,就是平时说的长夏,长夏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7月7日至8月6日。

由于长夏气温高、湿度大,人体阳气外泄多,所以此时最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

在中医学上,人降生以后所有的营养都来源于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脾被认为是“后天之本”;而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脾位于身体中央,五季中对应长夏,属土。根据五行的属性,脾又喜燥恶湿,当气候过湿,就会影响脾的正常功能。

再加上夏季炎热,人们喜欢吃冷饮,造成脾胃虚寒。进而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腹胀、便秘等。

脾胃虚寒的人,夏天可以多吃姜。俗话都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甘辛而温,具有散寒发汗、温胃止吐、杀菌镇痛、抗炎之功效,还能舒张毛细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兴奋肠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