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讲:“冬养三九,夏养三伏”。

三伏天,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但也是养生的好时期。过好三伏,可以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降低身体发病几率。

夏养三伏,谨记“饮四茶”“食五瓜”,或能为秋冬健康打基础

“饮四茶”

夏季,出汗比较多,不及时补水,会导致中暑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器官正常运行。

但有些人,不喜欢喝白开水,而是喜欢喝各种饮料,其实大家在生活中,可以常喝以下几种茶饮。

1、下火茶

三伏天高温酷暑,人更容易上火,出现口干苦,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此时喝点下火茶水,对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用金银花、蒲公英、菊花,桂花,搭配成金蒲菊茶,泡水喝,可清热解毒,下火消炎,预防伏天上火。

蒲公英,可清热、解毒、利尿,泻火除湿,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

菊花,清热解毒下火;金银花,可疏热散邪、清解血毒;桂花,性质温和,可调和茶性,亦可舒缓情绪,消除沮丧,帮助对抗“夏乏”。

三伏天,经常泡上一杯,清热解暑,去火消炎,对健康大有益处。所以多喝点适合自己的差异,非常有益处。

2、清心茶

三伏期间,天热人容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自然易消耗心脏阴液,不利于睡眠。喝点清心茶水,预防改善心火,改善睡眠,助力身体健康。

用金银花、金莲花、百合花,搭配泡水,清心火、热解毒,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容易心脏不舒服的人,可以适当喝一点,更有助呵护人体健康。

3、疏肝茶

三伏天,人们易动“肝火”,心烦意乱、急躁焦虑等,导致“情绪中暑”。用玫瑰花茶泡水喝,可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瘀改善不良情绪。

《本草再新》记载其可:“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三伏天经常泡上一杯,疏肝解郁,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4、健脾茶

经过了冬天和春天,体内积聚病气比较多,夏季炎热,进入三伏天之后,人体腠理是开放的,体内阳气空虚。

此时喝一杯姜枣茶,恰好符合《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宗旨。

姜有驱赶病邪的作用,大枣可以保护肠胃,避免姜太刺激,既能补体内阳气之虚以温中,又能助阳气发散以排寒。

姜枣茶可以从三伏天一直喝到末伏,能够将体内有害物质顺利排出,整个夏季非常舒服,也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食五瓜”

民间有句谚语:“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中医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夏季,要“吃瓜”,瓜类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补充夏日流失的水分,对抗酷暑。

一:西瓜

炎炎夏日,最不能抵抗的水果就是西瓜,最适合温度高湿气重的天气,出汗过多后一口西瓜感觉非常爽快。

不但西瓜瓤吃了能补水清热,西瓜翠衣也是营养丰富。西瓜翠衣是指中间那层。传统医学认为,西瓜翠衣味甘、性凉,是清热解暑、止渴利尿的良药。

将新鲜的翠衣切成丁或者丝状,凉拌或作茶饮煮汤喝等,都是非常好的清热解暑食材,呵护身体健康,让你安稳度夏。

二:苦瓜

夏季温度高,如果不注意饮食,很容易引起上火,而苦瓜下火,具有清热、排毒、补气益精、治渴消暑等功效,炎热的夏季,成为餐桌上必备食物。

苦瓜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不仅健脾清肝明目,预防中暑发热,夏季常饮苦瓜汁机或自身免疫力。

苦瓜还可以减肥,可分解体内脂肪,抑制脂肪合成,起到减肥的作用。如果你喜欢吃苦瓜,那真的非常有福气。

三:丝瓜

中医认为,丝瓜,味甘,性凉,可清暑凉血、解毒通便、祛风化痰、润肌美容、通经络、行血脉。

丝瓜的行气通络,化瘀散结,功效值得肯定,对于女性乳腺增生具有很好改善作用。丝瓜可以炒菜,做汤,凉拌等都是非常美味的食物。

不起眼的丝瓜囊,也是具有强大养生作用,不仅能够帮助疏散体内结节,还有助激活自身免疫力,所以丝瓜全身上下都是。

四:冬瓜

药食兼用的冬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不仅能补水,还能预防中暑症状,并且预防多种疾病,堪称“夏季第一瓜”。

夏天食用,能润肺生津、清胃热、除烦止渴,还能通利小便、消除水肿,帮助减肥。冬瓜含水量最为丰富,高达96%;

每100g含钾量为130mg,属典型的高钾低钠型蔬菜。钾元素是人体重要营养素,补充钾元素,排出钠元素,保护心脏,补充水分,消肿利尿,预防中暑。

冬瓜皮具有很好养生作用,不仅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多种挥发性成分,具有消暑、健脾、利湿的功效。冬瓜皮比较厚、比较硬,建议做冬瓜汤时最好带皮煮。

五:黄瓜

黄瓜,是瓜类中营养最为丰富的一种,被誉为“济世良药”。《本草纲目》 中记载,黄瓜有清热、解渴、利水、消肿之功效。

黄瓜可以称得上是“平民”蔬菜,以其营养、价廉大受青睐。黄瓜果肉脆甜多汁,清香可口,含有胶质果酸与生物活性酶,可以促进机体代谢,清热利尿,预防便秘。

所以,进入三伏天之后,多吃点黄瓜是非常好的选择,既可以凉拌也可以做成汤,都能吸收其中营养成分,有些爱美的人,还会用黄瓜美容养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