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现指人工合成的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非晶体质体。其实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发明了玻璃,用来制作小玻璃瓶和一些首饰。我国制造玻璃的历史,一般认为是从西周时期开始的,史料中与玻璃相关的称呼包括陆离、璧流离、流离、颇黎、玻璃、药玉、料器等,都这些都非现代意义的玻璃。

北魏 玻璃小瓶 大同市博物馆藏

早期玻璃的代表作“蜻蜓眼”

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就有了制作玻璃的意识,不过制作工艺水平有限,不能获取所需要的高炉温,所以只制作出釉砂和玻砂。汉代以后,在《盐铁论》、《西京杂记》、《汉书》、《后汉书》、《隋书》等史料中才有了“琉璃”、“流离”、“瑠璃”、“璧琉璃”等称呼的出现,而关于波斯特产方面的记载中几乎同时出现了“颇黎”和“琉璃”,推测二者并非一物。

唐 何家村窖藏凸纹玻璃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 何家村窖藏 银罐相关宝石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玻璃”一词。在陕西省西安市郊何家村著名唐代金银窖中出土的红宝石和蓝宝石,在其所盛放的“提梁银罐”里记有“颇黎十八段”的字样,可认为“玻璃”与“颇黎”同意,是当时单晶宝石的统称。

综合史料看来,可认为先秦至唐代,“琉璃”、“璧琉璃”等名称来自西域各国的音译,并非确定的某种材质。

清 琉璃龙纹瓦当 中国园林博物馆藏

宋代以后,玻璃制造相对广泛,出现了“药玉”的称呼,宋代史料中的玻璃、琉璃、药玉,指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玻璃。明代时期大多使用“玻璃”一词,低温彩釉陶作的砖瓦称为“琉璃”或“琉璃瓦”,逐渐把琉璃与玻璃分开。明清时期,北京地区民间称玻璃为料器。清朝康熙年间,宫廷内务造办处设“玻璃厂”,另有生产琉璃瓦的地方称“琉璃厂”,从而将二者彻底分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