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起,北京出现了一些内设戏台,可做大型宴会的饭馆,它们以堂为名。所谓堂,就是指高大的房子。到堂里吃饭的,不是一般的贵族,能来堂里摆宴的,也不是轻易的小事儿。可以说,那个时期的“堂”级饭馆,见证了清末民初上流社会的喜庆大事,而在“堂”里请客,是典型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

北京有八大堂,不过说法不一,最常见的是惠丰堂、会贤堂、福寿堂、天福堂、福庆堂、同和堂、庆和堂、聚贤堂。这八大堂各有特色,各有讲究,连服务的对象也做了精准的划分。

惠丰堂:1858年开业,主做鲁菜,以“烩”菜著名。惠丰堂早期开在前门外观音寺街,承接婚丧嫁娶的酒席,不接散座。特色菜是以传统鲁菜技法结合胶东海鲜,有“烧烩爪尖”、“扒三丝鱼翅”、“糟溜三白”、“烩乌鱼蛋”、“九转大肠”等当家名菜。据说,惠丰堂的菜还摆上过慈禧太后的餐桌,并赐了一块“惠丰堂饭庄”的牌匾。如今惠丰堂的地址以搬到了翠微路,那块慈禧太后亲赐的牌匾也还收藏在店内。惠丰堂也是八大堂中如今唯一还在经营的老饭庄了。

福寿堂:福寿堂的经营时间比较短,1902年开业(今东城区打磨厂街179号),1938年就关张了,没能承应“福寿”二字。福寿堂的规模在八大堂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据说能容纳几百人看戏。来福寿堂的大多数是商人。据说,中国第一次具有现代慈善意义的义演是在这里举行的,北京城第一次放映电影,也是在福寿堂举办的。

天福堂:八大堂中资料最少的一个,开业时间、具体地址都没有明确记载。不过根据《前门三里河流域胡同志》上的记录,天福堂应该是在前门肉市街上。天福堂虽没有明确的开业时间记载,不过有一条线索可以参考:民间有传说,慈禧太后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举办过一场公开婚礼,娶的是19岁徽班唱旦角的马赛花,当时的婚宴就设在刚开业不久的天福堂,那是同治七年(1868年)的冬天,不过第二年安德海就在山东济南被正法了。

会贤堂:会贤堂成为北京八大堂之一前,是光绪年间异味礼部侍郎的私宅,再之前考证,这里曾是富察氏后人的私宅,袭“二等敦惠伯”。会贤堂1889年开业,主人是山东济南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可供数百人会餐、观戏,每个房间有挂有名家书画作品,二楼有平台,可眺望什刹海,是当时硬件设施、地理环境最好的饭庄了。当权贵人的婚事、寿宴、满月等喜宴都在会贤堂举办。老北京夏季消暑的小食“冰碗儿”是这里的招牌。会贤堂在抗战前夕停业,抗战后这里前后成为辅仁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的宿舍区,目前是北京市文物局的保护单位。

同和堂:开业时间不详,不过也是在抗日战争刚开始时就歇业了。同和堂是八大堂中最特殊的,因为它没有戏台,能承接宴席,也接待散客。同和堂能位列八大堂之一,主要是因为有几个独家菜肴在当时备受喜爱,由当时北平最好的“菊花锅子”和“天梯鸭掌”。同和堂的地址在报子街,大概是现今复兴门内大街南侧的位置。

庆和堂:庆和堂在地安门外,是北京城北边最有名的饭庄,拿手菜是“桂花皮炸”。这道菜是什么样并没有照片之物留下来,不过根据唐鲁孙先生回忆,就是“炸肉皮”,和桂花无半点关系。吃过桂花炸皮的人早已多不在世了,但却留下“肉头、松软、香不腻口”的评价。

聚贤堂:聚贤堂和同和堂挨着,在西单牌楼附近的报子街,其建筑三面有楼,搭有戏台,是标准的“堂”级饭庄,经营鲁菜。聚贤堂的招牌菜是“炸响铃双汁儿”,还有“烧猪”,即“烤乳猪”,或叫“烧小猪”,与当时有名的北京烤鸭齐名。1931年,老舍夫妇在聚贤堂举办了婚礼。再后来,聚贤堂没了。

福庆堂:福庆堂是八大堂中唯一无据可考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