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7日开幕的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李利文等9位政协委员作了大会发言,4位市政协委员作了书面发言,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话题建言献策。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非,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懿文对提案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审阅了提案的发言材料,并作了重要批示。现将13位委员的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编者按

切实提升我市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李利文

近年来,我市围绕“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总体目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推进有序、富有成效,但短板弱项尚有不少,改进空间还很大。为此 我们建议: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汇聚工作合力。成立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我市“十四五”规划,高起点规划,强力度推进。 二是拓展渠道路径,提升保障水平。在组织专职人员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吸收法律专业人士,壮大公共法律服务力量。在需求较大的行业协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为群众提供“导诊式”服务。 三是创新思路举措,提升供给质量。采取以案说法、专家释法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分类制作法治宣传标准课件、短视频,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注重激励引导,让服务主体各尽其能。加强业务指导,让供给质量日益提升。

多措并举 推进我市生猪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周晓明

2018年下半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环保政策、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生猪价格持续走高,给群众日常生活和经济稳定发展带来影响。如何推进我市生猪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的重大课题。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规划建立区域性肉类加工和冷链运输物流中心,尽快引进大型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形成集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二是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对高、中风险区的生猪及猪肉产品实行严格检疫、检测。设置乡镇动物防疫站,推广自繁自养、封闭饲养等饲养管理制度。 三是改进生猪生产模式。利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开展生猪及猪肉产品溯源,探索适合我市养猪业发展的最佳路径。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生猪养殖纳入到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范围;健全规模猪场固定资产和生物性资产评估登记制度,解决养殖资产不能抵押问题。

提升中心城区饮用水安全与质量

李湘辉

娄底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62万人,现最大供水能力是每天23万吨,基本保证了以中心城区为主、涵盖近郊乡镇的城乡用水需求。但也存在枯水季节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供水规模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等短板和不足, 为此建议

一是科学编制供水规划。编制好“十四五”期间城市供水专项规划,提出用水管理和水源保护办法,切实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 二是有效提高供水能力。尽快实施二水厂二期及输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加快推动日供水10万吨的扩建项目及输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建设。 三是注重保障供水安全。加大涟水、孙水流域的污染治理,特别是孙水上游锑含量超标治理。出台排污管理办法,推进城市排污管道雨污分流。 四是大力倡导节约用水。推行生产和生活用水分类供给措施,可直接使用河水或循环使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加强节约用水管理,督促机关事业单位落实节水要求,严格考核企业单位用水指标,推动城市生产生活绿色节约用水。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张艳红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基层作为应急管理的“前沿”和“堡垒”,发挥好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关口作用意义重大。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一是要深化改革联动,完善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应急指挥系统,搭建群防群治网络,将应急管理的“触手”延伸到底。 二是要夯实基层基础,加强专业建设。加强预案制定和演练,提升应急预案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加大“互联网+”先进智慧技术应用,建立数字化、多功能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系统;做好社会公众应急知识的普及和舆论应对。 三是要科学统筹配套,保障后勤支撑。共建共享避难场所,加大应急救援个人防护装备的配置;建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清单,设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点;建立市场风险分担机制,提升应急物质资金使用效率。

打造关键工序的开放国有高端制造平台

带动我市三大主导产业融通创新发展

李新家

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为我市“十四五”建设国有高端平台指明了方向。

建议:一是明确制造平台目标。支持中小批量产品的高精高效制造和新产品的快速低成本研发。示范、引领社会资本共建三大产业相关工序。 二是组建国有平台公司。选用技术型干部组建班子,建立强生产、弱经营的全资国有公司。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人才、资金等各要素聚集娄底,带动三大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组织体系创新。 三是建设5项关键工序制造平台。即无(少)屑切割下料、高效压力成型、大型高温烧结、数控精密加工和先进表面工程。

关于加快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建议

吴石坚

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到2035年将我市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产教融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文明幸福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建议:一是规划建设职教新城。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我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科学合理确定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布局结构。 二是有效推动产教融合。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发展优势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实现教中融产、产中融教良性互动。 三是构建产教融合链条。建立“双对接、双促进”机制,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实训基地,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四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实施意见,明确任务清单,设立专项资金。用好“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激励政策,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分类施策 精准发力 强力推进“无籍房”办证

赵焕

2020年9月以来,我市把“无籍房”办证作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大事、要事来抓,取得了良好成绩,得到了公众认可。“无籍房”办证工作政策要求高、群众期盼大,需要一鼓作气、持续推进。

一是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确保形成强大合力。深入一线,加强对项目主体的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让项目主体充分了解利弊,让购房人理性维权。 二是进一步强化分类施策,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积极寻求“一案一策”,压实项目主体责任,坚持依程序操作。建立工作清单,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三是进一步强化依法打击,确保工作强力推进。加大追缴力度,做到应缴尽缴。将拒不配合或恶意拖欠的开发商和企业负责人纳入失信黑名单,选取典型进行打击处理,形成震慑氛围。 四是进一步加强源头监控,确保形成长效机制。梳理“无籍房”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切实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抢抓呼南高铁过境机遇 建设娄底动车运用所

张永兵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第五纵高铁大通道呼南高铁将过境娄底。呼南高铁建成后,将在沿线选择枢纽站建设动车运用所,能给当地带来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议尽快推动娄底动车运用所建设,进一步强化娄底在国家高铁“八纵八横”格局版图中的高铁枢纽战略地位。

一是统一认识,加快推进呼南高铁益娄段开工建设。早日开工建设呼南高铁娄益段,将进一步强化娄底交通枢纽中心地位,为娄底争取建设动车运用所创造条件。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非常措施,争取尽快推进呼南高铁益娄段开工建设。 二是强化统筹,成立动车运用所项目申请专门班子。明确工作任务、时间节点,拨备经费,尽快开展前期工作。 三是精准对接,积极争取国铁、广铁及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委托专业机构开展项目可行性分析论证,积极争取铁总、广铁及省发改委支持,力争后来居上。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李芸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是关键一环。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孩子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安宁,是国家大事、民族大计。 特此建议:

一是加强引导,强化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能力。多渠道提供免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平台。 二是政策支持,探索市场运作的教育模式。成立市场化运作的家风家教专业服务机构,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开展针对性、专业化的指导服务。 三是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建立专门学校,改善教育教学方法,严格落实控辍保学。探索建立“孩子违法、父母受教”的强制亲职教育制度。 四是全民重视,营造注重家风的教育氛围。引导家长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全方位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公益慈善组织、个人工作室,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加快发展医养业 有效应对“老龄化”

金之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既是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对群众所需所盼的有效回应。 为此建议:

一是规范支持医养综合发展。科学编制市“十四五”医养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居家、社区和机构等各层次养老的医疗配套体系。 二是加速医养产业发展进程。尽快建设市第二福利院、区级社会福利中心。鼓励乡镇卫生院增设养老业务。鼓励社会资本兴办上规模、上档次的医养中心。 三是强化医养产业要素保障。在用地保障、金融支持、信息建设、税收政策等予以大力扶持,切实做到项目引得进、能落地、留得住。 四是推动医养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医院开展健康咨询、康复调理等医疗服务业务。推动本地特色中药材规模种植与深加工,建设本地特色中药材深加工产业园。

筹建先进陶瓷学院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文瑾

湖南先进陶瓷产业的重心在娄底,娄底的重心在新化。近年来,新化县大力推动专业园区建设,产业面貌大为改观,但因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低、产品更新慢等问题突出,产业提质升级困难重重。因此,建设娄底市先进陶瓷学院,对助推先进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建议:一是立足实际规划选址。在冷新大道靠新化县政府段选址建设楚怡工业专科学校,楚怡工业学校原址置换为寄宿制中学。 二是柔性解决师资难题。通过顾问指导、候鸟服务、合作研究、短期兼职、退休返聘等方式柔性引进急需人才。建立专项补贴,在职称评定等评优评先方面明确量化指标给予支持。 三是多方联动统筹推进。成立市级领导小组协调筹建各项工作。将先进陶瓷产业学院建设纳入市“十四五”规划。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负责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保障、科研团队组建,以及本校区教学场地设施准备等工作。

强力推动“双引擎”产业发展 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熊燕妮

娄底作为湖南老字号钢铁基地和机械加工基地,加快推进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产业“双引擎”发展,进而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是我市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的铁柱钢梁。

建议:一是精准定位,科学布局谋篇。将发展“双引擎”产业明确为“十四五”期间娄底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全市“双引擎”产业发展核心区。 二是精准招商,推动集群发展。出台专项招商优惠和奖励政策。建立市级领导牵头招商责任制,通过上门招商、以商招商、以企引企,推进“双引擎”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精准服务,夯实要素保障。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通过设立产业学院、新增专业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培养。 四是精准提升,打造智造品牌。定期举办或承办智能制造峰会。加强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信息技术集成的应用与扶持。科学布局国家、省、市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技创中心等公共平台。

建设“湘中书画小镇” 推动娄底文旅产业高品质发展

张湘平

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出要加速建设文化强市,注重推动文化和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名家、产业名企、创意名品、特色名园、文旅名镇”工程,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建议建设具有娄底地域特色的湘中书画小镇。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项目。科学规划书画小镇项目,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二是科学选址,多方参与项目建设。建议选址在仙女寨沿河地段或犁头嘴,策划包装“湘中书画小镇”项目,组织招商,建设标准的美术馆、展览馆和艺术家创作室群落等。由市级平台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投资、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推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 三是出台相关优惠配合政策。参照长沙马栏山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出台相关优惠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和项目进驻“湘中书画小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