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就是女子最好的年纪吗?30岁就要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吗?40岁就应该只求一生安稳吗?60岁退休就是时候颐养天年了吗?

如果说《乘风破浪的姐姐》让人看到了女性“三十而骊”的美,那么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敬一丹,就会发现,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适时而独特的美与力量。

敬一丹这个名字,相信绝大多数中国观众都不陌生。

她是电视时代睿智与优雅的符号,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敬一丹一直活跃在电视屏幕上,《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直到2015年4月30日,已是花甲之年的敬一丹最后一次主持《焦点访谈》,把接力棒交给了下一代主持人。

那一年,《焦点访谈》21岁,是敬一丹主持这档节目的第20年。

换言之,遇见这档创下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奇迹”的节目时,敬一丹已经40岁了。

不同于绝大多数“观众看着长大”的央视主持人,敬一丹进入央视时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纪。

17岁中学毕业后,敬一丹进入广播站做了一个播音员——那会儿是广播的强势年代。后来,她被推荐到广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当时电视已经慢慢发展起来,毕业后,敬一丹成为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

人生到这似乎已经是抽中一支好签,可以一路安稳顺遂,过上舒服日子了。

但敬一丹好像就是喜欢“折腾”,25岁时她选择考研,三年苦战,28岁时金榜题名,然后是新一轮的学习。毕业之后,敬一丹选择留校任教。这一次,她当起了一名教师。

直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来学校招人。

33岁,敬一丹进入中央电视台担任记者、节目主持人。从这之后,学校教师敬一丹一步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敬一丹。

60岁退休后,敬一丹并未就此从观众的视野里消失。

2015年至今,是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几年。敬一丹也做起了自己的公众号,维持着较为频繁的更新。内容皆是她自己一字一句写下,或是生活随感、或是游历记录。

敬一丹对记录有着别样的热情与执着,以前保存的是纸笔书信,后来是电波频率、电视录影,现在是电子文件。

就像她姥爷教给她妈妈、她妈妈又教给她一样,把每一件事都记录下来。

敬一丹的母亲特别珍惜跟“记录”相关的东西。

结婚时的那张日历、每个孩子出生时的日历、孩子们小时候的操行评语、作业、画的画儿……一切和文字有关的东西,她都特别珍惜,尤其是亲人之间的信。

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敬一丹。

敬一丹说她不想忘、害怕忘。记忆明明看不见、摸不着,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

“我们所有的那些经历,都付出过代价。如果忘了的话,我们就白经历了。”

“人来这个世界走一趟,留下了许多痕迹。如果那些痕迹、那些有价值的事物都被忘记的话——不仅仅是一个人,和他关联的世界的一部分就消失了。”

所以有了后来的《父女访谈录》,记录爸爸的故事,有了《一个女公安的自述》,记录妈妈的故事,有了《那年那信》——记录着她与家人68年时光的1700封家信。

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代,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那手写的、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正如敬一丹所说,“回望,连接着昨天、今天、明天。”

更多精彩,敬请锁定今天《世界看湖南》湖湘大讲堂,听敬一丹说说她的那些年、那些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