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说到进补,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认为所谓的“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用点壮阳的补药,其实,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而进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容。谈到养生,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养?何为生?所谓的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

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两点:

1.养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

进补之前宜“引补”

提倡在冬季进补,是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适当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并且因为冬季天冷,多吃些温补之物,不容易上火。

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即给身体先打好底子,使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再服补药或进补时才可增加滋补效力,以防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

像久病体弱的老年人,或脾有湿邪的人,因脾胃虚消化差,服用滋补药不仅达不到补虚效果,反而会出现腹胀便溏、恶心呕吐,致使身体更虚。所以,脾胃虚寒且湿重者尤为要注意先健脾胃。淮山芡实瘦肉汤、花生黄豆煲猪脚等都是健脾益肾的靓汤,在进补前几天可以喝喝这些汤水。

冬天进补宜选5种食材

进补是不是非得昂贵的补品不可呢?并非如此。要知道,每种食物都有它的特性,就像是白色的食物如银耳、萝卜、豆腐等常见的食材,有很多我们所不了解的特性。只要掌握了食物的特性,再对症下药,最普通的食物其实就是最好的滋补品。

萝卜

白萝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也是养生的好食材。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说法。萝卜中维生素A、C的含量特别丰富,生吃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熟食则能益脾和胃,消食下气。

白菜

“百菜不如白菜”,白菜性微寒、味甘,具有解毒除热、通利肠胃的功能。凡心烦口渴、大便不畅、小便黄少者均可常食白菜。白菜中含有较多粗纤维,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

豆腐

豆腐营养价值丰富,物美价廉。由于豆腐中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矿物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的美称。两小块豆腐,即可以满足人体一天钙的需求量,特别适合儿童和老人食用。

莲藕

莲藕是东方蔬菜之王,将藕加工至熟后,其性由凉变温,虽然失去清热的性能,却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止泻的功效。特别是将莲藕与排骨放在一起炖汤,还能补血健脾。

羊肉

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有补中气、益肾气等功效,同时它也是历来民间冬季进补的重要食材。按照现代中医学观点来看,适时的多吃羊肉,可以增加体内消化酶,能有保护胃壁、帮助消化等作用,同时还能起到去湿、避寒、暖心胃等功效。

冬季进补的禁忌

1、无病乱补

身体状况良好,以预防疾病为由,胡乱在饮食中添加过多高脂高热量的食物,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2、虚实不分

中医认为虚者补之,非虚症病人不宜滥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分寒热胡乱进补,会导致寒热症状加重。

3、多多益善

食用任何滋补食品都要适可而止,否则可能有损健康。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大量食用热性补品,可能导致内火过旺,口舌生疮。

4、单纯用肉进补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会扰乱肠胃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饮食不注重荤素搭配,食肉过多可能导致营养失衡或摄入脂肪过多,引发心血管疾病。

5、只顾吃不顾排

进补身体可能会摄入过量油脂。饮食中荤食过量,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如果一味只顾食疗进补,不重视废物的排出,毒素在肠胃中的滞留时间过长,对健康有极大损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