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今天上午,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袁隆平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向其家属表示亲切问候并送花圈。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王晨、刘鹤、孙春兰、李希、杨晓渡、陈希、陈全国、陈敏尔、胡春华,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张德江、俞正声、宋平、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贺国强、刘云山、张高丽,尤权、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王勇、肖捷、赵克志、周强、张庆黎、万钢、何厚铧、王正伟、马飚、梁振英、杨传堂、李斌、苏辉、郑建邦、邵鸿、高云龙,田纪云、姜春云、王兆国、回良玉、吴仪、曾培炎、王刚、刘延东、马凯、王汉斌、杜青林、王丙乾、邹家华、彭珮云、周光召、李铁映、何鲁丽、许嘉璐、蒋正华、顾秀莲、热地、盛华仁、路甬祥、乌云其木格、陈至立、周铁农、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蒋树声、桑国卫、王胜俊、陈昌智、严隽琪、张平、向巴平措、张宝文、戴秉国、任建新、王忠禹、白立忱、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张榕明、钱运录、孙家正、李金华、陈宗兴、韩启德、李海峰等分别发来唁电或送花圈表示悼念。

泰王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拉纳里韦卢,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农业渔业部长佩德罗·多斯雷斯等送花圈或表示悼念。

▲ 5月24日上午,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图为送别仪式现场。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赵持 摄

24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袁隆平同志”,横幅下方是袁隆平同志的遗像。袁隆平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上午10时许,许达哲、毛伟明、李微微、乌兰、杨正午、王克英、胡彪、黄兰香、王双全、谢建辉、张剑飞、张宏森、李殿勋、王成、吴桂英、刘莲玉等省领导和老同志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袁隆平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袁隆平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袁隆平同志亲属一一握手,致以深切慰问。

袁隆平同志住院期间和逝世后,许达哲、毛伟明、杜家毫、李微微、乌兰、熊清泉、杨正午、王克英、胡彪、黄兰香、王双全、谢建辉、张剑飞、冯毅、张宏森、李殿勋、王成、吴桂英、刘莲玉等领导和老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方式吊唁、志哀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部分中央企业、相关省(市)负责同志,以及袁隆平同志生前好友和家乡代表等参加送别仪式或发唁电、送花圈。

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外,社会各界人士从全国各地赶来,有序排队进馆悼念,一起再送袁老一程。

与此同时,袁隆平的辞世也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多个国际组织纷纷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深切悼念。

联合国:“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说:“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说:“今天,我们缅怀一位真正的粮食英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通过率先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使千百万人免于饥饿。他于今天去世,享年91岁,但他为消灭饥饿留下的遗产以及使命将被牢记并传承下去。”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屈冬玉表示,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帮助数十亿人实现了粮食安全。屈冬玉称袁隆平是自己的“灵感源泉”,是自己敬爱的“老师”,对袁隆平的逝世深感悲痛。

袁隆平院士离开后尊享无限哀荣的原因很简单:他一辈子都在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奔波劳碌,他对世界的贡献更是引无数外媒侧目。路透社、美国彭博社、英国《独立报》、美国《华盛顿邮报》、拉美社等均第一时间报道了此消息。

外媒:袁隆平的“全球梦”终将会实现

5月22日,美国侨报网发表评论《侨报网评:袁隆平的“全球梦”终将会实现》,追忆、悼念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美国彭博社称袁隆平为“象征中国粮食安全的科学家”。

西班牙《21世纪世界报》表示,这位91岁的农学大师被认为是亚洲的英雄,以“养活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而备受称赞。

路透社的报道称,袁隆平在上世纪70年代研究出首个杂交水稻品种,令全球许多人远离了饥饿。袁隆平直到今年年初还在田地中工作。长沙居民聚集在袁隆平曾工作的研究院门外,对他表示深切的敬意。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网站说,在袁隆平成功研发杂交水稻技术后,全球各地现在有五分之一的水稻是杂交水稻品种。当地媒体报道说,22日下午,大批民众自发来到袁隆平去世的那家医院,向他致敬,他们还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等口号。

报道称,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重大突破令他变得家喻户晓。报道指出,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与全球几十个国家合作,以解决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即使在晚年,袁隆平也没有停止做研究。

法国《同盟报》网站5月22日报道,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发布几小时后,有关新闻在网上的点击量就达到近10亿次。网民赞美他的科研成果,为他的去世悲恸。

埃菲社5月22日报道,中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22日去世,享年91岁。

报道指出,在中国,这位农学家被认为是一位英雄。2019年,因对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科学发展以及增加世界粮食产量作出的贡献,袁隆平获得中国最高荣誉之一“共和国勋章”。报道称,袁隆平在中国的极高声望还使他有幸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

德国电视一台电视新闻节目《今日新闻》网站发文说,几十年来,袁隆平的伟大目标是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有足够的食物。在中国,这一目标已广泛实现。袁隆平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章说,杂交水稻技术是对“特别强壮”和高产的水稻品种进行可持续杂交。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全世界大多数生物学家和农学家都认为如此育种不会成功。但袁隆平用他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理论。

在外媒的报道中,不少媒体的标题中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词:helped(帮助)。如英国《独立报》这样盛赞袁隆平:“他的高产水稻品种帮助全世界的人们养活了自己。”美联社也提到,“他的大米研究帮助养活了世界。”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从这个意义上说,袁隆平院士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早在去年他90岁生日之际,有德媒就曾直呼他为“造福世界的科学英雄”

海外社交媒体、外国专家:先生的执着与奉献不会被遗忘

事实上,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不仅在国内引发网友集体悼念浪潮,也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引起很大反响。

一些海内外网友除了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赵立坚的推特账号下面跟帖缅怀外,还有部分曾与袁隆平院士有过接触的外国同行或听说过他事迹的国外网友,也纷纷以发布文字、照片等形式表达追思。

他们有的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有的来自马来西亚、巴西,虽身处世界的不同角落,但大都对袁隆平院士为世界水稻种植和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表达了肯定和感谢。

尼日利亚前农业部长阿德希纳也在推特上发文称:“2013年7月11日,我在北京拜访了杂交水稻之父、2004年世界粮食奖得主袁隆平博士。我当时是尼日利亚农业部部长,时年83岁的他刚刚培育出每公顷17吨的超级杂交水稻。”他的推文还配了一张和袁隆平的合影。

同样,一些在国外从事农学研究的科学家等人,也纷纷晒出了与袁老的合影照片。其中一位来自孟加拉国的网友“MmIbneHoque”曾专门到湖南向袁老取经,他表示,袁老的逝世“是巨大的损失”。有报道曾总结称,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马达加斯加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长拉纳里韦卢在社交平台发文说,非常遗憾得知袁隆平院士离世的消息,“我谨代表马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并以我个人名义诚挚哀悼。”拉纳里韦卢说,正是由于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并得益于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其设立在马达加斯加马希齐非洲分中心的合作,马达加斯加的水稻种植者才得以将产量从每公顷3吨提升到10吨。“通过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愿袁隆平消除饥饿的愿景在马达加斯加得以实现。”拉纳里韦卢说。

莫桑比克国家通讯社前社长古斯塔沃·马维说,虽然莫桑比克有大量耕地,但由于人口增长很快,土地会越来越稀缺。因此,袁隆平的高产水稻品种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马维说,袁隆平去世的消息令人震惊,“一个人毕其一生致力于一件事,帮助人们把日子过好一点、改善人们的饮食,我们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莫桑比克农业研究所主任、中莫农业示范中心副主任奥蒂利娅·托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世界各国应该继续与他的研究中心合作,寻求解决粮食问题、消除饥饿的办法,因为这是他毕生所追求的事业。托莫说:“在莫桑比克,我们需要推广我们获得的品种,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并将水稻生产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只有这样,才能将袁隆平的遗志发扬光大。”

莫桑比克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执行经理胡计高说,赛赛农场用的全都是中国的种子和种植技术,帮助非洲人民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这个目标朴实无华,却意义重大。“袁老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在水稻种植农业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进取,并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巴基斯坦嘎德农业研究与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沙赫扎德·马利克对新华社记者说,袁隆平的逝世不仅对中国是一个悲伤的消息,更是全人类的一大损失。杂交水稻技术为巴水稻行业带来变革,且已产生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巴农村地区,杂交水稻技术已为脱贫做出贡献”。马利克说,不光是在中国和巴基斯坦,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世界各地的人民都会缅怀他”。

被称为“菲律宾杂交水稻大王”的林育庆说,“在菲律宾,种杂交水稻的农民都认识袁隆平。”据介绍,如今,杂交水稻在菲律宾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公顷,每公顷最高产量达到15吨,是当地传统水稻品种的3倍。在菲律宾的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都可以买到杂交水稻产出的大米。

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水稻研究所技术主管伊沃·梅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天获知袁隆平教授逝世的消息,我很难过。他留下的遗产必将被世世代代铭记。”梅洛说,杂交水稻技术对减少全世界营养不良的现象具有重大意义,“袁教授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科技财富,为全世界消除饥饿做出贡献”。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美籍教师香泰尔•加西亚在微信中说,“袁隆平先生的执着和奉献精神,不会被后人遗忘。他以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智慧,展示了对祖国无私的爱。愿‘杂交水稻之父’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心中。”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特凯泰·瓦西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一名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袁隆平开发的高产水稻品种帮助养活了全世界很多的人,他的去世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损失。”特凯泰·瓦西说:“袁隆平研制出的一种‘武器’,可以赶走饥荒,为世界提供粮食。虽然他在身体上与我们分离,但他的伟大作品是不朽的,永远与我们同在。”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专家、来自巴基斯坦的亚西尔认为,袁隆平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水稻研究,为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人。“当时,没有人预料到他的研究突破——引进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将在未来几十年养活这么多人,他的研究工作在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大米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主食。特别是,他在中国从粮食短缺到粮食安全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努力和研究发现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赏。”

海外的盛赞和深切地悼念,都仿佛在呼应袁隆平曾用英语对外国记者说过的这句话:“I am happy and excited(我很高兴,也很激动)。因为我的杂交水稻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袁隆平同志一生最大的贡献,一是突破了传统理论束缚,发明了杂交水稻;二是创建杂交水稻学科,构建了杂交水稻理论体系;三是攻坚克难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应用,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四是致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为人类战胜饥饿彰显了担当。

袁隆平同志的一生,是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一生,是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一生,是情牵祖国、心系人民的一生,是胸怀世界、造福人类的一生,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一生。

袁隆平同志的名字,写入了辽阔大地,印在老百姓心上。“袁隆平星”在太空闪烁,星耀大地。袁隆平同志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袁隆平院士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必将为历史和时代所铭记

袁老

您一路走好!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来源/综合新华社 湖南日报 中国新闻网 参考消息网 中国侨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