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雕像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落成揭幕。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单杨为铜像揭开了红色绸布,缅怀留念袁隆平院士。

自此以后,袁爷爷能够不断守望着他一辈子牵挂的稻田了。

铜像上,袁老照旧眼神笃定、满目慈光,他“回”到了走惯的乡间田埂,“闻”到了熟习的泥土芳香,“看”到了播种下的希望,面带笑容。铜像底座上刻着袁老的字迹——“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底座四周蜂拥着黄白相间的菊花。铜像左前方的石头上,刻着“稻圣”两个大字。

典礼队敬献花篮,袁老夫人邓则、儿子袁定阳,柏连阳院士、单杨院士分别为两个花篮整理绶带。在场人员手捧鲜花依次敬献于铜像前,鞠躬,绕行铜像一周。不少人顺着铜像上袁老的眼光,望向那片实验田。有人说,尔后每年的春耕秋收,都与思念有关。

在那片面积约50亩的实验田里,袁隆平院士曾率领团队培育出第三期超级稻代表种类Y两优2号、第四期超级稻代表种类Y两优900及湘两优900(超优千号)、双季稻周年亩产3000斤攻关第三代杂交水稻代表种类“叁优一号”。每年七八月,实验田抽穗的时分,袁老每天都会过来看一看,他总说,一天不下田就不舒适。

今天,大家带您来看您最想念的实验田了!

据引见,这个半身铜像,是江西雕塑艺术家钱海源在1992年5月为袁隆平院士雕琢而成。30年来,铜像不断放置在省农科院的办公楼里,而今的“搬迁”,是为了让一辈子躬耕田野,兢兢业业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袁老,回到他心心念念的中央。

“以前每天上班都能够见到袁教师的容貌,以后要到田里去看了。袁教师是一天不下田就不舒适的人,如今他能每天都看着本人的‘孩子’,一定很开心。这也鼓励着我们多下田理论,学习他的崇高风范!”省农科院一位科研人员慨叹。

4月1日,袁隆平院士的家人、生前同事、学生等在长沙县唐人万寿园祭扫缅怀袁老,举行了一场简单却不乏温情的追思会。

邓则在家人的扶持下缓缓走上台阶,踉跄来到袁隆平院士的墓前。她看着已故丈夫的石碑,上面写着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一束稻穗

小雨淅淅沥沥,青灰色人影憧憧,来宾们撑着黑色的伞,庄严地站在袁老墓前。金黄色的稻穗人手一束,与深底色背景构成鲜明比照。

在一分钟的默哀后,来宾对着墓碑行三鞠躬礼,按队列次第依次敬献稻穗。邓则在袁隆平五弟袁隆湘和弟媳的扶持下,缓缓地把稻穗放在墓碑前,台上堆满了其别人献上的菊花、水果、吃食,给祭扫的氛围添加了一丝繁华。

“他质朴无华、平易近人,调查时和农民住在简易平房,夜睡挂着蚊帐的木板床,丝毫没有专家权威的架子。”袁老生前秘书、袁隆平农业科技奖的获奖者辛业芸在寄思会上发言,“袁老率领我、鼓舞我开设自主研讨课题,我深深地觉得到他不断带着我们在奔跑,每一个人都觉得到催人发奋的力气,他的为人师表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稻穗在春雨中显得格外金黄鲜亮,台下的人们默默听着学生对袁老的追思,邓奶奶伸左手拭去眼角的泪,她早已红了眼眶。

一封信笺

长沙市民也自发来到唐人万寿园手捧稻穗向袁隆平院士致敬。

墓碑一侧立着一个红色的邮筒,上面写着“唐人天堂邮筒”几个字。“我们置信爱能够传送,怀念的香气留存不走。”据陵园担任人引见,前来祭扫的人们能够将信件塞进邮箱里,陵园会统一珍藏保管。

大家排着队,把一封封寄思信件投送了进去,他们怀着美妙的等待,置信这一封封穿越时空的怀念能够抵达天堂邮局。

“端起白白的米饭,想起他;翻开满满的仓廪,想起他。”袁老的侄孙女袁雪娇在寄思会上作诗词朗读,“每一株稻穗,低头是最好的致敬;种三产四,硕果是最好的诠释。”

寄思会后,人群陆陆续续分开,邓则在旁人的扶持下也起身欲走。忽然,她又折返了回来,佝偻着身子踉跄地走向墓碑前,低下身,再深深地看了一眼。

一捧稻谷

雨慢慢停了,人们陆续走下台阶。

在勋绩广场前,工作人员给每位亲友发放了一个装满了稻谷种子与泥土的香囊,在墓旁撒播种子,完成留念袁老的最后一个典礼。

袁隆湘和爱人相互扶持着,看着不远处撒播种子缅怀袁老的亲友们,他通知记者:“他(袁隆平)这一辈子都很辛劳,工作兢兢业业,对本人请求严厉,我们弟兄都以他为典范。”

“孙辈们不会孤负您对我们的等待,努力做一粒好种子,将您创新济世的精神传承下去。”袁雪娇看着手里的种子和泥土,将其撒向了大地。

袁爷爷

这是您分开后的第一个清明

我们,想您了!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杨笑聪

来源/综合湖南日报 潇湘晨报 三湘都市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