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同时冬至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在古代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由此可以想象冬至在节气中的重要地位。

为过好冬至,民间也衍生了各种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其中“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句冬至吃饺子饮酒的谚语流传久远。

但为什么“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背后的原理却很少有人知道。从历史来看,这句简单的谚语却有着并不简单的原理。

现在大家在酒桌上说起“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句谚语都只当是劝酒令,烘托饮酒气氛,推杯换盏的说辞。但在古代,饺子和酒的搭配是被看做治病的药方。

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饺子的起源据说是在东汉时期,由医药学家张仲景首创。如今在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正是为了纪念张仲景。

据传,张仲景在做官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于是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在冬至那天,他为冻伤的穷人舍药治病,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因为“祛寒娇耳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后来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人们想到在冬至这天他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饺子在古代是治疗冻伤御寒的良药。古代的酒其实也是一般的作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中所说的屠苏其实就是酒。

饮用屠苏酒,也是冬日里爱做的事儿。这种酒相传是由东汉末年医药学家华佗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苃等药草放进酒中浸泡制作而成的,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邪除疫的功效。

华佗跟张仲景是同时代的人,他也了解张仲景的饺子。他觉得食用饺子时,适量地饮些酒,是不错的配伍,可以将两者的功效发挥到最佳。于是,他发明的屠苏酒,也是在冬日饮用,以祈福、消灾、健体。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的谚语,据说也是从那时开始慢慢流传起来的。

如此看来,“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虽然是句简单的谚语,但是从发展来看,背后蕴藏的也是古人冬日养生的智慧之道,也难怪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闲酒网 » 冬至:“饺子就酒,越喝越有”这句谚语原来不简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邮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